三农主播说|“洋牛”落地山东 ,背后是育种突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07-07原创

前不久,241头来自澳大利亚的“牛牛”,搭乘“飞的”降落济南遥墙机场。有人就要问了,在国内牛肉价格低迷之际,为啥还要进口?答案,就藏在“种牛”二字里。这批牛,是包含荷斯坦、纯血和牛、利木赞等十几个品种的种牛,肩负着改良本土牛基因的使命。

咱们本土牛的品种,主要分为黄⽜品种群、⽔⽜群体、牦⽜及特⾊品种等大类,长期以来面临体型小、长肉慢、出肉率低的瓶颈。数据显示,本土牛平均胴体重为144公斤/头,约为美国安格斯牛的37.8%。在料肉比指标上:本土黄牛平均需4.8公斤饲料换取1公斤肉,显著高于国际品种的3.2:1,这直接导致育肥成本增加28%。这种先天不足,限制着国牛肉的产能。

进口种牛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突破遗传资源困局。以西门塔尔杂交牛为例,其胴体重达到374公斤/头,较本地黄牛提升幅度最高达126%。

此次从济南入境的种牛,创下了国内引进种牛GTPI(奶牛综合生产性能评估指标)指数新高,也就是说这些种牛在产奶量、乳脂乳蛋白率、繁殖性能、体型等关键经济性状上表现优越,为科学选育提供了坚实依据。

在持续引进优质种源的同时,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也正引领肉牛育种加速推进。例如我国已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其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效降低了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全国100多家育种企业、科研院所正通过“合作协议+技术服务+基地共建”模式,加快对华西牛的产业化推广进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已收集全国32个肉牛品种的100多万条数据,初步实现常规遗传评估,完成软件和硬件的国产化替代,构建起以地方品种为根基、生物育种为引擎、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保种-选育-推广”的育种全链条日趋完善。相信引进良种与自主培育双轨并行,中国肉牛产业“中国芯”的未来图景会日渐清晰。

策划:任鹏

监制:向雨瑶

文案\出镜\采制:衣春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