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圣井“新”意浓:“家”理念,让“青”与“老”在这个社区相遇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05-16原创

编者按: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章丘融入济南主城区的前沿阵地,国家级明水经济开发区的项目主承载地,章丘区圣井街道辖区总面积5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4万人。近年来,街道不断抢抓济南“东强”章丘“西进”战略、山大、山财主校区落地建设等重大机遇,无论是智慧社区建设带来的便捷生活,还是工业发展下的龙头企业壮大,无不彰显着“新”的力量。
圣井之“新”,不仅是发展坐标的刷新,更是基层治理精神的涅槃。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新城圣井‘新’意浓”系列报道,一起见证圣井街道的崛起新篇。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破解新兴社区治理难题,构建和谐共生的邻里关系,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圣井街道的碧桂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社区”:外来人口占比高达85%,多元文化碰撞、居民需求复杂、邻里关系疏离……面对这些挑战,社区党总支书记牛晓芳带领团队以“家”理念为内核,探索出一条“以心聚人、以情联户、以文化人”的治理路径。
在这里,“家”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居住空间,更是情感共融的治理纽带,让青年与老年在社区治理中温暖相遇。近年来,该社区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优秀青春社区”“济南市青年发展友好型集聚区”等多项荣誉,成为城市新兴社区治理的典范。
“家”的叩门
双向奔赴的情感联结从“主动报到”开始
走进碧桂园社区,三味书屋、新享茶馆、红色礼堂、同心亭、红蜂加油站等系列文体及社交场所,正逐步成为大家理想中的“幸福家”——有问题可以说、有地方可以聚、有想法可以议、有人可以信。
据了解,碧桂园社区成立于2019年,常住居民2343户、6707人,党员46人,商户224户,位于章丘区最西部,与高新区交界,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社区。
“碧桂园社区外来人口达85%以上,青年人占比54%。”在牛晓芳的眼里,社区主要呈现“三多两高”的特点:外来务工人员多、济南老城区居民多、青年创业人才多、居民需求层次高、对社区服务要求高。
如何将原本的陌生人凝聚成一家人?社区做的第一步,就是向居民“报到”,从“双向看见”入手,打破“陌生人社会”壁垒。
面对青年早出晚归、老年闲暇在家的作息差异,社区精准设计 “分龄走访”策略:白天叩响老年居民家门,结合重阳节送祝福、健康义诊等服务拉家常;夜晚开启 “青年夜校”,在茶艺等特色课程中与青年群体聊发展、听需求。
“最开始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频繁开展茶话会、观影等大范围的、有吸引力的活动30余场,在刷存在感的同时也帮我们短时间内了解社区情况,找到了一批热心居民,其中不少成为我们打开入户工作的领路人。”牛晓芳表示,在后续的3个月入户走访中,社区工作人员遍访了2343户居民,《民情日记》里记满了老年人对“家门口养老”的期盼、年轻人对“育儿托管”的需求,更挖掘出64名自治骨干,其中既有退休教师、老党员,也有青年创业者、全职妈妈,为 “青老共治” 埋下种子。
“家”的温度
全龄服务织就“一老一小”幸福网
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碧桂园社区针对老年人“怕孤独、怕生病”、年轻人 “忙工作、忙育儿” 的痛点,以“服务做在居民心坎上”为准则,构建了“能干的自己干、干不好的合伙干、干不了的找人干”的多类别服务体系。
聚焦“能干了的自己干”,成立社区大党委,建立定期联席制度,与城管、派出所、物业、水电暖等单位全部纳入进来,解决日常所需;网格员、物业人员、民警、家庭签约医生全部进群、公示上墙,让居民有需要能找到人。
聚焦“干不好的合伙干”,针对社区周边早教、托管、文化活动等基本配套服务不足,吸纳30余家社会组织、机构为社区“合伙人”,共享教育、场地、平台等资源42项,落地“老年大学”“暑期托管”“社区早教”等18个服务项目。
典型代表是每月一期的“左邻右里”公益市集,通过发动社区能人、在职党员、爱心商家等志愿服务力量,组建公益服务队,开展家电维修、普法宣传、公益理发、裤脚缝补等20余项服务,已经成为青老互动的主要阵地。
4月20日,碧桂园社区联合济南家庭电视老年大学、山东职业学院桐林书院共同举办了第22期“左邻右里“公益市集。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理发、家电维修、磨菜刀等公益服务,玩具、书籍、衣物应有尽有是跳蚤市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为居民送上“家门口”的暖心服务。
聚焦“干不了的找人干”,社区积极对接市场化养老机构,开设社区的医养结合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体检、助浴、康健等22项医疗养老服务,扩展社区服务能力,年轻人再也不用担心父母在家无人照料。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新就业群体有效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碧桂园社区建立了新就业群体“红蜂加油站”,实现“充电蓄能、骑手加油、就业咨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兑换积分”等多种功能。通过与外卖员、快递员建立对接联系,为大家提供喝水、歇脚、避雨的场所,也让他们随时就能找到组织、享受服务、贡献力量。
“家”的担当
青老共治激活自治“神经末梢”
在碧桂园社区,“一老一青双楼长”制度成为治理亮点。社区从居民中选聘了“一老一青”双楼长46人,自下而上的处理邻里纠纷等网格微事。老楼长凭借威望化解邻里纠纷,青年楼长利用网络优势收集民意,共同处理电动车乱停、楼道杂物等“微难题”。
牛晓芳表示:“自治队伍壮大了,更多居民的声音期待被听到,我们就引导居民参与议事,多措并举扩展议事载体,开展周末议事会、楼栋拉呱会、流动小马扎等多形式协商活动,通过群众事群众议,解决电动车棚加建、地面停车等群众自己的事。”
以架空层改造为例。曾经,社区的架空层是电动车随意停放的角落,如今,经过社区、居民和爱心企业的精心改造,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有着舒适的桌椅、精美的文化墙,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新天地。
记者了解到,前期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发现居民对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强烈。社区曾多次召开居民座谈会,邀请物业、居民代表共同商议改造方向。大家一致认为,架空层应打造成集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为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居民期待,社区联合设计公司提供多套方案,最终确定了以“温馨、实用、美观”为核心的设计风格。
为了常态化管理,社区还组建了居民志愿管理小组,制定使用公约,确保架空层整洁有序、文明使用。定期组织手工坊、读书会、电影放映等活动,让架空层真正“活”起来,成为居民喜爱的“第二客厅”。通过定期收集居民反馈,不断优化空间功能,让架空层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家”的共识
文化认同凝聚成员“向心力”
文化是“家”的灵魂。居民自治的热情越来越高,社区就要把舞台让出去,鼓励他们唱主角。
为此,社区孵化了舞蹈、书法、走秀等16支社区文艺社团,组建了邻里协会、青力护苗、走进夕阳红等6支志愿服务队,在组织文化活动、调解邻里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效应,逐渐培养“大家庭”的情感共识,激发共建“幸福家”的责任担当。
在这里,党员队伍成为“家”的核心纽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党员把关系转到社区,目前实现了239名党员来社区报到,16名退休干部把关系转入社区。在此基础上,设立网格党支部9个、楼栋党小组23个,以楼栋为单位明确46个党员中心户,将党组织建在了网格之上。同时成立老干部工作室,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把党员活动和社区需求充分关联,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目前,社区与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济南市非遗协会、济南家庭电视老年大学、新城实验学校、乐乐堡幼儿园、明日之星培训学校等16家文化组织、学校、培训机构达成共建,共享场地、教师、平台系统等教育资源22项,组建社区大学师资库,入库各类教师30余人。
以菜单式教学分类设置“社区早教”“周末课堂”“暑期托管”“家长学校”“宝妈课堂”“老年大学”等个性化课程12项,累计开展走秀、声乐、中国舞、八段锦等200余节课,满足全年龄段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开设“儒学讲堂”“中华经典诵读班”30余期,整合章丘各地非遗资源打造“非遗学堂”特色课程,引入葫芦雕刻、章丘根艺、木版年画、蒲苇草编等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余个,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从“有邻居没往来”到“青老共融一家亲”,碧桂园社区的实践印证:当“家”的理念融入治理,青年与老年不再是割裂的群体,而是互为支撑的“家人”。
这里的“老年友好”,是“老的不孤单,少的有人帮”,这种全龄共享、代际共融的治理模式,为城市边缘社区破解“陌生人社会” 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家”方案。下一步,碧桂园社区也将持续以“家”理念,打造“幸福共融 ‘碧’需有你”和谐社区,让居民其乐融融享文化,幸福满满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