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哪吒”神还原!她们用巧手织出“幸福嘉”!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04-18原创

大众网记者 王悦音 刘雅萍 苏浩然 青岛报道

一个线团,一双巧手,随着钩针上下飞舞,哪吒、敖丙、石矶娘娘……一个个动漫人物就从图纸上“活”了起来,变成栩栩如生的钩织作品。在市北区四方街道嘉善路社区的二楼活动室里,十位“幸福嘉”手工小组的成员围桌而坐,手上是翻飞的毛线,脸上是欢快的笑颜。清明刚过,她们已经在设计试做端午节的香包,只为在社区活动中为居民织就一段饱含温情的节日回忆。

友邻相聚:从一个到十个,手工如何串起邻里情?

促使这十位成员组成“幸福嘉”的,是嘉善路社区党委书记贾康。2019年,在贾康组织的一次社区串珠手工活动上,居民尹玉惠随口同贾康说了一句:“串珠我也会做,还有剪纸、衍纸我也会。”“当时我就想,遇到宝了!”贾康说,当时的社区活动大多需要到培训机构请老师授课,如果能够把居民特长转化成社区资源,对居民和社区都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从剪纸课堂开始,尹玉惠的手艺吸引了一批爱好手工的退休阿姨加入,到2022年,全职妈妈姜璐的加入,让钩织成为小组的亮眼技能之一,也带动社区多位全职妈妈加入,小组规模逐步壮大。2023年,她们为小组取名为“幸福嘉”,希望以社区为纽带,组建友邻相聚、抱团成长的幸福家园。

抱团成长:72岁到37岁,跨越代际的巧手交织

这十位小组成员年龄各异,手艺也各有千秋。72岁的尹玉惠是最年长的“大姐”,剪纸和衍纸是她的拿手绝技。在“欧罗巴2”号邮轮访问青岛欢迎仪式中,尹玉惠带领手工小组参展,并邀请外国友人共同参与剪纸作品制作,向世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魅力。

37岁的姜璐是目前年龄最小的成员,她把钩织手艺引入了小组活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钩织作品就是她一手策划制作的。为了更好地还原经典角色,她自学手绘表情配件,改良钩织针法,制作一个人物就要花掉整整一天时间。“以前自己在家里研究的时候,遇到难题会变得烦躁,但在这里,大家一起说笑着聊一聊,不仅能消解情绪,还会带来新的灵感。”得益于她的悉心教授,如今,小组全员都掌握了钩织技能。

不止尹玉惠和姜璐,这里的每位成员都是因兴趣爱好聚集的珍贵伙伴,她们各有所长,互相借鉴。如今,琳琅满目的钩织、扭扭棒花篮、拉菲草编包、手鞠球、剪纸、衍纸等作品摆满了社区展厅和活动室桌面,成为小组成员互为师徒、共同成长的生动见证。

得益于手工小组的强力粘合,大家在生活中的交集变得更多,关系也更加紧密,社区内定期开展的手工主题活动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之间形成了睦邻友好的氛围。这样的良性螺旋也推动了多元的成长,今年,姜璐承担起小区业委会副主任的职责,从“全职妈妈”变身“小区带头人”,发挥自身凝聚力和模范效应,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资源循环:“约会鸭”出圈!手造精品撬动商居合作

起初,她们的作品大多用作展示美陈或作为社区活动的公益礼品,但随着成员们的进步,她们的钩织作品已经不限于“按图索骥”,姜璐带领大家在基础针法图纸上进行改良,加入原创设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美观。

这种原创能力也吸引了辖区商业综合体的注意,去年,悦荟广场向“幸福嘉”抛来“橄榄枝”,邀请她们设计制作活动形象“约会鸭”,并在积分商城上架。作品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悦荟相关负责人介绍:“‘幸福嘉’手工小组的作品还原性和精致度都很高,不少顾客都特意攒积分来兑换钩织作品。”

由此开始,悦荟和“幸福嘉”手工小组达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当有新的活动形象出现,悦荟都会邀请她们进行钩织制作,相应地,悦荟的场地等资源也向社区开放,这些小小的钩织作品作为杠杆,撬动了商居资源的流动循环,也让基层营商增效的服务形式形态更加丰富。

“未来,我们希望能把手工小组升级成‘手工坊’,一方面为全职妈妈等群体培育创收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整合各级资源,拓宽作品的销售渠道,实现在家门口为‘她’增收的愿景。”贾康说,她希望手工小组钩织的不仅是一件件作品,更要能‘钩’出居民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织’出社区里的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