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大梁走在前——海上山东,打开蔚蓝想象

大众新闻    01-20原创

人们常说,与内陆省份相比,山东有“两个省”,一个是“陆上山东”,一个是“海上山东”。通过陆海联动和新质生产力赋能,会带来哪些想象空间?
“5、4、3、2、1,点火!”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样的场景在烟台海阳海域发射船上已经司空见惯。14次火箭发射,79颗卫星升空。天上有星,陆地有箭,海上有船,山东商业航天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去年10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拿下了与比利时一家公司21万吨氨燃料动力散货船订单,实现了从传统柴油机向新能源动力船舶的转型。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手持的新造船订单已排到了2028年。要说去年山东那个产业最红火,造船一定占有一席之地。
深入实施海洋产业壮大行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这其中关键要素是,让新质生产力赋能“蓝色经济”。这让我想到大家餐桌上的三文鱼。过去,国外公司封锁三文鱼育种关键技术,运到其他国家的鱼卵只有雌卵,没有雄卵。去年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攻破了技术难题,向自主繁育大西洋鲑鱼走出了关键一步。
山东的新质生产力“入海”,蓝色经济“上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全国居首,正成为海洋发展战略的先行者、探路者。
(大众新闻记者 赵洪杰 汤梾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