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⑤日照大集:从记忆深处走来的繁华市井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01-14原创

海报新闻记者 李婷 樊伟棋 日照报道
编者按:
每个日照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道不出的老城情怀。老城的变迁,见证了日照从昔日的质朴到今日的繁华。无论城市如何快速发展,不变的是我们记忆中的老城往事。它的每一条老街、每一道小巷,都镌刻着城市发展的深刻印记。即日起,大众网东港联合日照街道推出“老城记忆”系列报道,重温昔日繁华,讲述老城故事,寻找日照人的共同记忆。
在日照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有一处承载着无数市民记忆与情感的地方——日照大集。从东关大集到如今的屯沟大集,又名日照大集。它不仅见证了日照城的变迁与发展,更成为了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老城记忆与现代繁华的交响。
70年代日照老城里东关大集高新兴摄
八九十年代的日照大集高新兴摄
八九十年代的日照大集高新兴摄
记忆中的东关大集,曾是日照老城中最热闹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关集就已经是城关中的大集,赶集日期固定,逢五排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倡导集市贸易,东关大集遍布全城各街巷,成为当时日照城中最繁华的市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东关大集几乎占据了整个日照城,连县政府门前的海曲路大道都挤满了赶集的人,热闹非凡。
2006年日照一中的石桥大集高新兴摄
2006年日照一中的石桥大集高新兴摄
现如今的屯沟村日照大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与人口的增加,东关大集不得不面临迁址的命运。它先后北迁至店子村后、文化村和石桥村前的营子河两岸,但随着集市的扩大,对交通造成了拥堵,于是,在2007年5月,东关大集再次迁址,外迁至老城西侧山东路北的屯沟村西侧,并更名为“日照大集”。尽管地点变了,但赶集日期不变,老东关集贸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如今,走进位于山东路西头的屯沟村日照大集,每月逢五逢十,这里都热闹非凡。从主路中间分出的多条岔路,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每条路上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浓厚的市井气息。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朱传宾的水果摊位格外引人注目。他已经在这里摆摊十多年了,从日照大集在屯沟村开集就一直坚守在这里。他说:“人流量最大的时间是上午的9点到10点半,进入腊月后赶年集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能到下午一点多。”朱传宾的水果新鲜可口,价格实惠,吸引了无数顾客前来购买。
大集深处,刘家军的修修补补摊位也生意兴隆。他今年60岁,已经在大集上干了半辈子。修拉链、配钥匙,他的手艺精湛,价格公道,5元、10元不等。他说:“达不到自己的标准,不用顾客说,我自己都会重新再做。”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刘家军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和好评。
在菜板、马扎摊位上,康庆业老人正忙着制作马扎。他今年71岁,18岁就开始干木匠活,现在退休了,五天赶一个日照大集,在大集上他手也不闲着。他笑着说:“在家无聊,来大集上看人,顺便做点手艺活。”康庆业的马扎结实耐用,价格实惠,深受顾客喜爱。
而在不远处,盛祥江的10元理发摊位也颇受欢迎。他已经68岁,干了50年的理发生意。他的理发技术娴熟,价格亲民,时不时会有顾客来修面理发。盛祥江说:“我干这行这么多年了,就喜欢给人理发,看到顾客满意我就高兴。”
卜宪岳是修鞋摊位上的老师傅,他今年66岁,年幼时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方便。但他凭借一手精湛的修鞋手艺,在大集上维持生计。他修鞋要价便宜,3元、5元不等,顾客都说他实诚,从来不多要钱。他的摊位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公益摊位,深受大家尊敬。
提到日照大集的美食,巨峰刘记羊肉汤绝对是一大亮点。李双和丈夫公婆一家人经营着这家羊汤摊,他们选用本地小山羊精心熬制的羊汤,味道醇厚,香气扑鼻。从1988年开始做羊汤一直到现在,他们的羊汤已经成了日照大集上的一道招牌美食。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一碗热腾腾的羊汤。
日照大集交通便利,停车位充足,公交车直达,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人们赶的是热闹,赶的是浓浓的烟火气,同时也赶的是对传统乡村文化记忆的追寻和怀念。
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照大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但它始终保持着那份淳朴和真实,成为了日照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和感动。无论是朱传宾的水果摊位、刘家军的修修补补、康庆业的木匠手艺、盛祥江的理发技艺、卜宪岳的修鞋摊位还是李双一家的巨峰羊汤,都是日照大集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