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隅遗梦古建守护团队赴东营开展古建筑保护行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建筑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为深入挖掘齐鲁大地古建筑文化价值,推动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2月15日至19日,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东隅遗梦”古建守护团奔赴东营广饶,开展了为期5天的古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由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全洪珠、团委书记姜涛、辅导员渠非和刘文庭4位老师带队,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开展了文化宣讲、企业走访、实地调研、技术修复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为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企业负责人及学院领导的合照
古建课堂:播撒文化传承种子
在綦公社区,团队成员精心为 20 余名小学生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 “古建筑文化课”。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更有趣地了解古建筑,团队成员们准备了趣味动画,动画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建筑从选址、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那些飞檐斗拱、榫卯结构在动画里活灵活现,引得孩子们目不转睛。
课堂上,互动问答环节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地提出自己心中关于古建筑的疑问,“为什么古代的房子有那么多尖尖的角呀?”“那些漂亮的雕花是怎么刻上去的呢?” 团队成员们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理解古建筑背后的奥秘。
在建筑模型拼图实践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地拼着手中的建筑模型。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一个又一个精美完整的建筑拼图在孩子们手中相继诞生,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古建筑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筑工程学院 “东隅遗梦”古建守护团·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古建筑知识趣味互动问答环节/刘苏慧摄
建筑工程学院 “东隅遗梦”古建守护团·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孩子们进行模型搭建/张芮萍摄
深入调研:让历史智慧照亮未来之路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们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穿梭于东营的大街小巷。每一条古老的街道、每一座斑驳的建筑,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他们不放过任何一处古老建筑的痕迹。
团队成员积极走访当地老居民,这些老居民就像是历史的 “活字典”。在与他们倾心交谈的过程中,老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岁月,讲述着那些关于古建筑的传说和故事。有的老人指着一座老房子,缓缓说道:“这座房子从我小时候起就在这儿了,听长辈说,当年建造的时候,那可是全村人齐心协力,用的都是最好的木材和手艺……” 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建筑曾经的辉煌。
为了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东营的历史文化,团队又走进了孙子文化园。踏入园区,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下,成员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历史之旅。他们了解到孙子波澜壮阔的生平,从他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著下《孙子兵法》,到这部军事巨著在历史长河中对军事战略、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力。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深刻感受到东营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筑工程学院 “东隅遗梦”古建守护团·图为团队成员在东营博物馆进行参观/见明哲摄
精准测量:揭秘古建筑的不朽奥秘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核心区域,保留着众多历史时期的民居、祠堂及庙宇,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先后走访广饶县关帝庙、傅家遗址、乐安故城等十余处历史建筑。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充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数字化技术,对建筑结构、雕刻艺术及损毁状况进行全方位记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精确地获取建筑的三维数据,哪怕是细微的裂缝、磨损都能清晰呈现;无人机航拍则从高空视角对古建筑进行拍摄,完整地展现出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实践成员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修复工艺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科技手段精准建档,能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工程学院 “东隅遗梦”古建守护团·图为实践团成员讨论广饶关帝庙大殿古建筑结构
/魏忠廷摄
此次东营之行不仅是 “东隅遗梦” 团队践行使命的缩影,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在这5天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们通过各种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古建筑的魅力和价值,也为古建筑保护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未来,团队计划建立古建筑数据库,将此次调研以及后续更多的古建筑数据整合起来,方便随时查阅和研究。同时,团队还将联合多地开展保护行动,汇聚各方力量,让沉睡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团队口号所言:“以青春之名,守岁月之痕。” 古建筑的未来,需要每一代人的接力守护,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得以长久保存,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