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刷到一个视频,提到一个词“朋友圈羞耻症”一下子戳中了我。其中大概是说,发朋友圈时,总忍不住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在秀?在装?在无病呻吟?这种忐忑最终让人噤声,即便偶尔发点什么,也总被各种顾虑缠绕,甚至演变成一种自我怀疑:发朋友圈本身,是不是就带着“装”的意味?
这个词并非新造,但我从未像现在这般细细咀嚼它。在这个试图放慢节奏的系列里,我想把它当作一个思考的锚点。
“朋友圈”,现在看的人少了,发的人也谨慎了。好多人都设了“三天可见”,好像那扇门,轻轻掩上了一半。看着那些空白,我有时会愣神:这地方,当初我们欢天喜地跑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记得刚有朋友圈那会儿,真热闹。好像突然有了个地方,能随手把生活里的零碎摆出来给人看看。后来,味道有点变了。早上起来,朋友圈里一片“精致”。咖啡拉花完美得像画出来的,面包金黄酥脆摆盘讲究,旁边还得搭本书露个角。好看是好看,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气儿。
我们似乎不知不觉间,把“记录”这件事给弄拧巴了。出去玩,满脑子想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花草,而是“哪个角度拍出来好看?”“摆什么姿势?”“配什么文案能获赞?” 我们忙着展示“我来过”,却可能忘了“我感受过”。
朋友圈,说到底,不就是个记事本吗?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我们活得有多光鲜,多精彩。它本来的意思,就是给自己留个脚印,给日子留个念想。
那些费尽心思展示出来的“好”,像过年放的烟花,砰一声炸开,亮一下,也就散了,留下点烟味。而真正能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没想那么多,随手拍下的、写下的东西。
下次我们想发点什么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拍这个、写这个,是想给谁看?是想让别人羡慕我,还是单纯想把这会儿心里的滋味、眼前的景象,给自己存下来?
记录的意义,真的不在于有多少人点赞,多少人夸你“真会生活”。它更像是你在时间的长河边走着,看到一颗样子特别的小石子,你弯腰把它捡起来,揣进口袋里。不为给别人展览,就为以后某个时候,自己翻口袋摸到它,能一下子想起当时河边的风,空气的味道,还有那一刻的心情。
这颗小石子不会发光,但当你独自摩挲它的时候,那份熟悉的触感,就能瞬间把你拉回那个时刻。你会发现,它们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证明着你真真切切地活过,爱过,感受过。这份证明,比任何围观者的掌声,都更长久,也更珍贵。
朋友圈,放轻松点。它就是你的一个小抽屉,装点自己的小零碎就好。记给自己看,暖自己的心,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