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佩斯先生执导的电影《戏台》上映,不禁让我追忆起几年前在潍坊保利剧院亲睹他与杨立新先生联袂献演的同名话剧。虽未观其影版,然彼时舞台上的《戏台》,其剧本之筋骨遒劲、演绎之活色生香,早已烙印心间,堪称佳作。
当步入剧场,展卷剧目简介,一段民国乱世的梨园浮世绘徐徐展开:“军阀割据,烽烟初定。名震寰宇的五庆班携伶界魁首金啸天,将于德祥大戏院献艺三日。班主侯爷与经理吴先生,正于后台为满座盛况欣然筹备,岂料风云骤变。送包伙计、巡营大帅、出逃姨太、黑道枭雄、名角本尊……一众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全都阴差阳错的纠葛在一起,戏院的后台彻底乱了。侯、吴二人浑身乏术东拆西补,然而无论二人如何应对,世事如脱缰野马,奔向了无人能料的荒诞深渊。”
这出戏,以白话为舟,载民国烽烟;以戏曲为魂,贯专业风骨。台上锣鼓铿锵,丝竹盈耳,水袖翻飞间,满场观众时而拊掌绝倒,前仰后合;时而又为剧中人的悲辛际遇,潸然泪下,沉浸其中。谐音之妙、调侃之趣、幽默之髓,皆在身临其境中品咂得淋漓尽致。更令人叹服者,是剧中旁征博引的典故意蕴,数十人物共绘的浮世群像,于嬉笑怒骂间深藏悲悯情怀,直叩观者心扉。陈、杨诸位艺术家,以心血灌注角色,将每一处机锋、每一段情愫演绎得入木三分,引人入胜,令人观罢犹自低回不已。
大幕终落,余音袅袅。恍然惊觉:《戏台》虽在戏中落幕,而芸芸众生,谁人不在人生这更广阔的“戏台”之上粉墨登场?戏内戏外,何者为真?不过皆是扮演。既登此台,便须演得认真,更要演得精彩,如泣如诉,如临其境,演出一份艺术的真谛,涵养一份生命的修为。
思及此,顿感时空流转。无论是民国烟云里的德祥戏院,还是当下光景中的你我,戏,依旧是那方寸戏台上的悲欢离合;人,依旧是背负各自命运的角色;舞台,依旧承载着演绎;观众,依旧寻求着共鸣。所更迭者,无非是幕起幕落间,一茬又一茬的伶人与看客。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唯那精神深处的震颤与回甘,久久萦怀,挥之不去。遂有感而发,赋得小诗一首:“一曲戏台百态生, 生旦净末演枯荣。台上悲欢台下泪, 尽尝人世咸酸羹。”
至毕,戏为何物?舞台何指?一曲终了,卸妆下场,恍若驾一叶扁舟,穿行于云遮雾罩的命运之河。每一次危难临头,总有援手相扶;那无私的体恤与暖意,足以慰藉尘世寒凉。幕幕场景,岂非人生的缩影?千般滋味,酸、甜、苦、辣、咸,皆在其中,杂陈交融,方是生命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