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尼山 读懂孔子
论语现场
2024-07-09
每次到尼山,都会被这里的盛大气象所震撼。
2574年前,孔子出生在这里,也因此让世界认识了尼山。如今的尼山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新地标。
“尼”字,从甲骨文的结构看,是一个正写的人字和一个反写的人字的组合,本义是亲近。尼表示亲近,带“尼”偏旁的字也多含有此意。当土地和水亲近就是泥土的“泥”,当母亲每天和婴儿亲近就是亲昵的“昵”,当与人轻声细语地亲近交流就是呢喃的“呢”。
被称作“尼”的这座山,孕育了孔子,孕育了这种“亲近”的儒家文化。由此,使我们亲近人间烟火气,亲近生活中的亲人朋友,亲近草木山河,亲近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仁爱如山
亲近尼山,在这里读懂“仁”。
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人也。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表现为人与人相亲相爱相敬的关系。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仁是个人与他人的亲近,是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从“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出发,体现一种博大宽厚的精神价值。“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是社会属性。也有说是人和天地的亲近,“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是自然属性。还有说是身体和心灵的亲近,“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又是个体自觉性。
读懂“仁”,就读懂了尼山的温度,读懂了中华民族的真情炽热与大爱无疆。
义厚如山
亲近尼山,在这里读懂“义”。
“义”,繁体写作“義”,上部是“羊”,下部是“我”。羊作为古代祭祀的祭牲之一在古代有美和善的象征,义,仪也,有威仪、礼仪的意思。《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义,引申为合理的主张思想、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在《论语》中“义”字出现了24次。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也是服务社会的道德底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义是自觉自律,是自我超越。“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义是社会担当,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的重要理念。
读懂“义”,就读懂了尼山的宽厚,读懂了美好人世间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共处。
礼敬如山
亲近尼山,在这里读懂“礼”。
礼,最初为“豊”,“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儒家的“礼”引申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论语》一书中“礼”字一共出现了76次。孔子不仅提出“礼”对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还强调“礼”是伦理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礼是自我人格的完善与提升,是成长成才成人之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追求安定和谐的法宝。“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里仁》),礼是治国安邦之基,是调节世界秩序的要约。
读懂“礼”,就读懂了尼山的庄重,读懂了理想社会的安定祥和与小康大同。
智深如山
亲近尼山,在这里读懂“智”。
智,甲骨文作从于,知声,形旁“于”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义与竽声可知心迹有关。本义是智慧、才智,亦作“知”字。
在《论语》中有118处涉及到“知”字。“知”在孔子思想中,主要作名词,亦即智慧。“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智是言行思想的评判标准,是强调求知与思考的能力。“知者不惑”(《论语·子罕》)“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智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智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自然宇宙世界融合统一、相互照应的行为体现。
读懂“智”,就读懂了尼山的深邃,读懂了东方文明的历久弥新与和合共生。
信仰如山
亲近尼山,在这里读懂“信”。
信,诚也,从人从言,本义真心诚意,引申泛指诚实不欺、信守承诺,又引申指信用。
在《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敬事而信”(《论语·学而》),信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关系的重要纽带。“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阳货》)“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信是治国安民、稳定发展之基。
读懂“信”,就读懂了尼山的承诺,读懂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与崭新形象。
亲近尼山,读懂孔子。
一起感受回响在时空中的圣贤智慧,发现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与力量,坚定“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和信念,共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地球家园。(作者:孔祥建)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