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丨许家印的防火墙,不管用了
卢克文工作室
10-15 17:54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只剩二百五。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就恒大创始人许家印的家族资产清盘案,作出了历史性判决。
判决不仅授权清盘人接管许家印控制的离岸公司,冻结许家印7个相关银行账户,就连其通过家族信托持有的财产,也一并纳入接管范围,总价值77亿美元。
而这,意味着许家印的海外信托,大概率要被击穿,其精心布置的“诺亚方舟”计划,很可能要彻底破产了。
那么,这到底是咋回事?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
事情,还要从2024年,恒大的清盘官司说起。
大家都知道,恒大爆雷之后,欠了海内外投资者一大笔钱。这些投资者肯定不干,但一个一个去告恒大又势单力薄,于是他们凑在一起,在香港找了一个专业干这种事的机构——清盘公司。
这种活,清盘公司是很愿意接的。
根据香港《公司(清盘及杂项条文)条例》,清盘人报酬、律师费及其他清盘成本,拥有清盘资产的最高分配权,高于员工工资、债权人和普通股东。
也就是说,就算最后清算的恒大债权人拿不到钱,清盘公司的收益也是有保障的。
一个在清盘领域深耕20多年的公司——安迈顾问,接下了这笔业务,团队负责人名叫黄咏诗,瑞幸咖啡的重组业务,就是她做的。
2024年3月22日,清盘公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对许家印、公司前行政总裁夏海钧以及公司前首席财务官潘大荣发起诉讼,后来又把许家印前妻丁玉梅等其余四人也纳入了诉讼范围,要求接管许家印的财产,清算后偿还债权人。
一开始,许家印是不太怕的。
为啥?
一方面,许家印的嘴很严,就是不说自己在哪里有钱,有多少钱。
2024年6月24日,香港法院向许家印发出了披露令,要求他在7天内申报所有价值超过5万港元的资产,不止香港本地,还包括境外、信托、以及他人代持的资产。
但是呢?无论是银行账户,还是不动产清单,或是股权说明,许家印啥都没交。
都不知道许家印有多少钱,钱在哪里,那还怎么清算?
另一方面,许家印的钱早就转移走了。
许家印很聪明,他的年薪只有25.1万,还不如一个互联网大厂的码农赚得多,但通过不断的融资游戏,依靠自己和妻子掌握的恒大七成股权,就能源源不断获得巨额分红。
2009年至2022年,恒大几乎年年分红,总分红金额高达733.86亿元。
哪怕在2020年,恒大债务危机已经显现,但依然没有停止分红。
2021年,恒大已经商票逾期,但恒大仍然在分红!
也就是说,恒大在已经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仍然把收入和融资变成利润来分红!
如果按照许家印夫妇的股权计算的话,前前后后加起来,许家印总共可以拿到500亿人民币的分红。
这些钱,其中23亿美元被许家印在美国设立了家族信托,他的两个儿子许智健和许腾鹤被设成了受益人。这一信托本金不可变更、不可撤销、不可追缴,只能领取利息,而且只有在许家印去世后才可以动用本金。
啥叫家族信托呢?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委托,针对委托人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
简单理解,就是有钱人把钱都一股脑地给信托公司,然后信托公司拿着这笔钱去做投资业务,然后给受益人分红,只要投资得当,无论这个家族传承多少代,都有钱拿,保持家族财富的长期稳健传承。
这就是很多做家族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宣传的话术,这样的架构可以有效保护资产。被誉为富人应对风浪时的“诺亚方舟”。
对许家印来说,没有什么比信托更适合自己搞风险隔离了,因为钱给了信托公司之后,信托公司就成为了这些财产的法律意义上的持有人,许家印就算破产,这些钱也跟他没关系,也不会被清算。
相反,自己的后代却能拿着这笔钱的分红享受奢靡的生活,也不用担心出现纨绔子弟败光家产的事情了,就算是私生子,有了信托也能衣食无忧(想一想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家族信托案?)
除此之外,许家印还和丁玉梅离了婚,在财务上与妻子进行分割,丁玉梅拿走钱,债务由许家印这一个人承担,不影响整个家族的资产。
反正恒大已经这样了,与其把钱都吐出来收拾恒大这个烂摊子,还不如舍得一身剐,给老婆孩子和子孙后代留下一辈子吃喝不愁的金山银山。
这些骚操作,就是许家印的底气所在。
但万万没想到,香港高等法院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把信托给击穿了。
为啥呢?香港高等法院有他们的理由。
第一,成立信托的动机不纯。
恒大被发现财务造假是哪一年?2017年。
许家印的23亿美元信托成立是哪一年?2019年。
恒大经营什么情况你许家印不清楚么?肯定清楚,在明知道要暴雷的情况下仍然拿这么多分红,而且在海外成立信托,那么香港法院就可以认为许家印在蓄意转移资产,侵害债权人利益。
更何况,法官发现许家印虽然名义上把资产转入信托,却保留了投资决策、更换受益人等核心控制权。
这种“名转实控”的操作,使信托成立条件之一的“独立性”形同虚设。
所以,法官认为:将资产放入全权信托不会阻止法院行使管辖权,如果实质现实是相关被告控制全权信托的运作,那么无论信托被描述成什么样子,都无关紧要。
最后,香港法院裁决,许家印在恒大危机爆发期间将资产转入信托的行为,构成《欺诈性财产转移法案》项下的可撤销行为,因而授权接管人直接追索至信托底层资产。
当然,目前只能接管,还不能处置,先进行Preserve(资产保护),维持资产价值直到案件全部审结。
第二,成立信托的钱不干净。
信托本身的确可以风险隔离,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的财产来源必须是合法的,必须是来源清晰、合法经营、经过合法的税务申报流程的资产,才具备风险隔离的法律基础。
前文说了,哪怕在恒大已经亏损的状态下,许家印仍然通过经营和融资等手段继续分红,攫取巨大利益。
这些钱是谁的钱?是债权人的投资!是供应商的货款!是老百姓的买房钱!
许家印把这些都拿去分红了,那和贪污有什么区别?
信托本身不违法,但用黑钱成立信托就违法了,所以信托并不能成为规避债务的工具。
第三,许家印的离婚也疑点重重。
这次被击穿的不仅有许家印的信托,还包括恒大集团前首席执行官/总裁、执行董事夏海钧、恒大集团前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潘大荣,以及许家印的前妻丁玉梅。
有人可能会问,丁玉梅和许家印不是离婚了吗?
确实是离婚了,但法院认定这是“缺乏真实情感破裂基础,具有显著避债动机”,跟信托一样,都是许家印的逃债策略。
也就是说,丁玉梅虽然和许家印没关系了,但她的钱和许家印有关系,更不要说丁玉梅持有的公司了。
香港法院实行英美法系,可以引用英美法系中著名的“查布拉原则”,对“表面上无直接责任”的第三方行使命令,以防主要被告通过代持、离岸公司或信托等方式隐藏资产、逃避执行。
这个“查布拉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即便资产记在第三者名下,只要有充分理由相信受被告实质控制或代为持有,法院照样可以冻结、调查、接管。
其实对于丁玉梅之前与许家印的“技术性离婚”,大家不是不清楚,但的确拿她没办法。
但现在有了这个“查布拉原则”,就意味着丁玉梅通过离婚拿走的钱都是非法的,这些钱都要被追回来。
法院还裁决,丁玉梅财产冻结后,每月仅能领取2万英镑生活费。
虽然这在普通人眼中仍然是天文数字,但对比丁玉梅此前动辄挥金如土的生活,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所以,这一次香港法院的裁决,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要击穿信托,而是把所有与许家印实质相关的转移资产渠道,统统纳入了可执行的范围。
下一步,就是清盘公司进入这些资产管理机构进行控制、调查了,虽然距离彻底“击穿”还有一定距离,但起码已经在路上了。
许家印折腾一辈子,到最后,恐怕要落得空欢喜一场了。
二
说实话,这次许家印的信托危机,受震动最大的恐怕还不是许家印,而是中国的一些不怎么见得光的高净值人群。
为啥?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一直幼稚地相信,不管自己做了多少恶,只要把钱转移出去,办个家族信托,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生,或者让子孙享受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他们有的已经把钱转出去了,有的正在做把钱转出去的计划。
但事实上呢?
财产来源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永远都是信托绕不开的一个大雷。
家族信托作为财富管理和传承工具,本身是没有原罪的。其风险隔离效果,也是经过了反复尝试和认证的。
但问题在于,当人心与法律博弈时,贪婪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
你想啊,连财务造假、高息理财、掏空公司都敢做,许家印又怎么会在乎一个家族信托的法律风险?
所以,很多高净值人群去海外搞信托,其资金来源往往是不干净的,资产转移途径也往往是不合规的。
但问题在于,法律风险,不是几句拍胸脯就可以忽悠的。不干净的财富,更不是一张协议就能保住的。
许家印的结局,早已超越个人悲剧的范畴,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活的商业伦理教材。他在美国搭建23亿信托时,也绝不会料到香港法院的判决能一剑封喉。
许家印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所有沉迷于资本迷梦的人,上了一堂代价高达77亿美元的公开课:
他以为搭建的是世代传承的诺亚方舟,殊不知,法律这根定海神针,轻轻一搅,便让这艘纸折的巨轮现了原形,连同船上的黄金美梦,一同沉入了道德的冰海。
机关算尽太聪明啊,反误了卿卿性命。
当然,我们也不能高兴太早,不要指望着这些钱被接管了,国内那些受害者就都能得到赔偿。
因为虽然法院已经判决,但这冻结和接管的77亿美元全部追回来,非常难。
首先,是执行难的问题。
许家印的信托,是在美国创立的。那么,香港法院的判决,对在美国的信托公司,有没有执行力?美国和英国会不会配合香港的清盘人去查封接管许家印的豪宅、私人飞机、游艇?
考虑到美英现在都在竭力否认香港的特殊地位,连带着其法院判决的执行力,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
为啥?因为这些资产,早就是美国资本的嘴中肉了,不会轻易吐出来。
不要以为许家印的信托,和西方老钱家族的信托,是一回事。
老钱家族是咋玩信托的?生几个孩子,有人从政有人从商,有人联姻有人掌控舆论,这样家族树大根深,黑道白道势力庞大,借信托经理一万个胆,他也翻不出浪花来。
但对于中国一些外逃的贪官和商人来说,这信托资金,那还真就是送到外国信托公司嘴里的肉了。
别的不说,将心比心,扪心自问,一个陌生且毫无背景的外国人,突然把几十亿的资产交给许家印管理,许家印就会这么老老实实守着钱不动?
这是反人性的嘛!不要用绝对的利益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根本经不起考验。
私人律师、投资经理、资产管理公司稍微串通一下,就能合理合法吞掉你的钱。
想当年,美国的大明星猫王给女儿留了一亿多美元的信托,本来想着可以千秋万代流传下去。但25年后,这1亿多美元的本金,就只剩一万四了。
其他的钱去哪了?别问,问就是投资亏了!投资有风险,你要正确看待。
连身为美国人的猫王这样的超级巨星都这种待遇,更何况一个黄皮黑发、没有任何根基的失势外国人?真以为他们能大发慈悲,帮你照顾好后代?别开玩笑了,人家祖宗可是干海盗的!你相信他们,还不如相信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呢。
甚至有时候根本都轮不到这些信托公司出手,外国政府直接就把事情给办了,最简单的一条就是:
中国有每年每人5万美元的外汇限额,那请问,成立信托的这些钱是哪来的?是不是洗钱洗出来的?
如果是,那对不起,信托不合法,没收填充国库,你抗议也没处说理去,谁让你的钱来源不合法呢?
你看,最近英国政府就从中国逃犯钱志敏的手里没收了价值70亿美元的比特币嘛,罪名就是洗钱。
现在总算知道你在转移资产的时候,为啥别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吧?因为等日后较起真来,你提供的每一份虚假材料,都会成为别人合法没收你财产的呈堂证供。
所以,许家印信托的钱已经算是美国的囊中之物了,正琢磨着啥时候下手收割呢,怎么会乖乖地放手?
现在信托资金虽然已经被香港法院判决接管,但能不能接管,怎么接管,能不能追回来,还是未知数。
其次,就算都追回来了,也不意味着受害者能拿到补偿。
77亿美元和2.4万亿的窟窿相比杯水车薪,清算出来的钱,要先结算清盘公司的开支、先清偿发起清盘的债权人的债务、先偿还银行的贷款,这一圈下来,恐怕也不剩什么钱了。
那么,能不能直接让恒大破产清算来还债呢?
也很难。
且不说恒大破产的钱够不够堵窟窿的问题,因为就算破产清算了,有一部分钱还是许家印的。
为啥?因为许家印本身,不仅是债务人,也是债权人。
许家印夫妇在获得分红后,转头又借恒大发行美元债的机会,把一部分钱借给了恒大。
这么玩,一方面可以吃到高达10%的高息。另一方面,就算恒大破产,许家印作为债权人的权利不会变,依然可以要求恒大偿还债务。
2023年8月17日,许家印正式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为啥要向美国法院申请?就是因为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5章,可阻止债权人在美国对申请人提起诉讼或冻结其资产,为其争取更多债务重组的时间。
简单来说,就是在破产保护期间,债权人不得强制要求还债,破产企业仍可照常运营。
这是保住恒大控制权的一个手段,避免其他债权人强行要求恒大还款乃至接管企业。
因此在发行美元债时,法律文件中选择纽约法律作为支撑,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也就是说,如果恒大破产,可能会被美国提出追索,中国人的血汗钱,被美国以“合法”的手段白白拿走。
所以,恒大现在还不能破产,不能白白便宜美国人,而是要继续经营,想办法把债务通过重组、展期等方式化解掉,把未建好的烂尾楼建好,让大家起码有房住,不至于影响社会稳定。
而这次77亿美元的接管,就是鞭策许家印放弃幻想、尽快化债的警钟。
虽然这77亿美元不足以补偿那些掏空几代人积蓄买了烂尾楼的受害者,以及大量被拖欠款项的供应商。
但最起码,它撕开了一道口子,让长期处于绝望中的债权人看到了一丝微光。
当资本的狂欢散场,法律最终守护的,是每一个普通人对公平正义那最朴素的信仰。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