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栋丨茶中自有诗意华章
牛国栋
05-08 18:41
在文人眼中,品茶与饮酒一样,是颇有诗意的雅好,绝非一饮了之。
一
古代典籍中,有大量茶诗、茶词、茶曲、茶赋和茶谚,其中最早出现茶叶的诗歌大致始于西晋,陆羽《茶经》中收录太原平陶(今山西平遥)孙楚《出歌》、临淄(今山东淄博)左思《娇女诗》、安平(今河北衡水)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及襄城定陵(今河南平顶山叶县)杜育《荈赋》都是西晋人的杰作。其中孙楚的《出歌》,被陆羽记载为《孙楚歌》。这首古风诗,有四十六字,共八句,每句都有一个“出”字,涉及到十四种风物的出产地, 故名《出歌》。诗中写到茶叶是第五句: “姜桂荼荈出巴蜀”,荼荈是茶叶的别称,这成为最早出现茶叶文字的诗歌,有人据此认为,此诗乃中国最早之茶诗。
其实,与孙楚同代的左思《娇女诗》中“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䥶”,以及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等诗句,有关茶叶的只言片语,应不属严格意义上的茶诗,却折射出茶事入诗的萌芽状态。
被收录到《晋书》的杜育《荈赋》之现存版本为残篇,不同文献收录之字数也略有差异,其中字数最多者为一百二十字。寥寥数语,将茶叶产地、生长环境、种植规模、采摘时节、采摘场景、茶水品质、茶器选择、茶汤呈现、品茶功效等一一道来。这是中国最早较为全面解读茶事的一组文字,也可视为茶事诗文开先河之作。
陆羽非常欣赏杜育这段文字,在其篇幅不长的《茶经》中就提到过三次,尤此可见,杜育对后世茶论的兴起、发展与繁荣,所发挥的启迪作用举足轻重。
二
盛唐时期,是茶事大兴之时,更是茶诗繁荣的时代,也成为一代文学风尚——唐诗的重要构成。陆羽、皎然、卢仝等人终身以茶为伴,茶诗颇丰,像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宿一公精舍》、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等,无不是千古传颂的茶诗佳作。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同样也是茶诗翘楚。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极爱品茶。其诗作《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被视为名茶入诗的开山之作。这首长达二十句的诗,描绘了“仙人掌茶”生长的优美环境,以及茶树和茶叶之优美形态,将茶叶看作是“采服润肌骨”的宝物。他的另一首茶诗《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中道:“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他将以茶待客之意境,描绘得如此浪漫与豪放。
与诗仙李白兼以“酒仙”之名号不同,杜甫到底酒量如何尚存争议。有人说他入川定居后,与茶朝夕相伴。其所作《重过何氏五首·其三》成为唐代茶诗代表作之一,其“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之句,写出他春日傍晚品茶的美好心境。他的另一首诗《巳上人茅斋》有“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将品茶之地描摹成世外桃源,这时间,诗圣已是“茶中仙”了。
与前两位都不同的是,白居易终日茶不离口,被人戏称“别茶人”。他时常“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其名作《琵琶行》中便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他作《琴茶》诗称:“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将文人雅士的情怀尽情道来。
唐代《宫乐图》上的茶事
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一字至七字诗·茶》,不仅将茶叶描绘成可爱的“香叶,嫩芽”,其“宝塔型”结构诗也为这首茶诗平添不少情趣。
当然,世代传诵最广的,将饮茶的感觉写得最为酣畅淋漓的首推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共四十二句,而被称之为“七碗茶诗”的十一句,属于该诗的第三部分,因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对品茶体验的高度概括而被独立成篇,被后人广为传颂。诗中道: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皮日休像
晚唐皮日休与陆羽同为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他看重陆羽及其《茶经》。他既是酒痴又是茶痴,热衷于茶事,从其诗《闲夜酒醒》中可见一斑:“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里。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真不知将此诗归入酒诗还是茶诗?
他纯粹意义上的茶诗则以《茶中杂咏十首》(并序)为代表,其中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他以诗诠释茶事,不仅以此了却陆羽夙愿,也成为我国诗歌体茶论之滥觞。如其诗序中所言:“茶之事,由周至今,竟无纤遗矣。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寄天随子。”
《茶经》书影
该文中的季疵便是陆羽的字,后人有将此序作为陆羽《茶经》的代序。而诗序中提到的天随子,则是与皮日休并称“皮陆”的陆龟蒙自号。陆氏为皮氏的唱和之作《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也成为古代茶事美谈。相传陆氏还编撰过一部与品茶有关的《品第书》,可惜失传。
晚唐诗人温庭钧不仅有茶诗,还有茶论问世,其《采茶录》原为三卷,现只剩残篇,其通过“陆羽品水”“老汤三沸”“陆龟蒙著书品茶”“白乐天六班茶”“刘琨饮真茶”等小故事,描述了由茶叶到茶汤需经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五大环节过程,系统记录和总结了唐代茶事典故。
三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序)较前朝各代而言,宋代“以文治国”,重视商业,茶叶交易繁荣,饮茶更加普及,消费空间也逐渐从庙堂走向大众。如“茶仙”清人陆廷灿所言:饮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钦定四库全书·续茶经》)宋代文人士大夫们,无疑是当朝施政的参与者,也是内心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实践者。而品茶、咏茶则迎合了彼时人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拉升了茶事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宋代茶事无疑像其浩繁的词章一样,成为继唐代茶事之后一座难以逾越的茶文化高峰。
陆游像
豪放派诗人陆放翁,写起茶诗来则表现出细腻传神的柔情。其《北岩采新茶欣然忘病之未去也》中这样写道:
细啜噤灵爽,微饮赤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
黄庭坚多有茶词行世。其《阮郎归·茶词》生动描绘出的采摘、碾制、烹煮、品饮的完整过程和快活的心境:
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
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眠。
在宋代诸多大家中,苏东坡是品茶高人。他出生于茶乡四川,又长期在江南为官。他品尽各色名茶,研修煮饮之法。他的茶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斐然。茶诗《汲江煎茶》中有“活水还需活火烹”之句,写出了煮水的体会,被杨万里夸赞为“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也因此有了苏东坡与王安石汲水品茶的传说故事。
苏东坡像
苏轼《一夜帖》写茶事
苏轼的七律《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吟诵道:“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以“独携”到“来试”,从“天上”到“人间”,将龙团茶与名泉水的完美融合,寓意一轮明月一般的圆满,令人浮想联翩。其《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把茶拟人化:“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好茶比作美人,以人喻茶,成为他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一大发明。
他的《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细腻生动的描写初春茶的生长过程、气候环境、采制工艺和品饮体会,堪称茶词典范,也成为管窥宋代茶艺的简洁文本: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盞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液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他在词中提到的茶叶中的“旗枪”“雀舌”“龙团”“凤髓”“紫云堆”,茶器中的“黄金碾”“兔丝盏”,还有传说他发明的东坡提梁壶都为后世茶人所追捧。
与苏轼并称“苏辛”的南宋词人、济南人辛弃疾,绝不只是“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不仅是“酒罢又烹茶”(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他与苏轼一样,同样酒茶不分家。他存世约七百七十多首诗词中,茶诗词近二十首。其中有:《临江仙·试茶》《水龙吟·题瓢泉》《好事近·春日郊游》《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等。其《临江仙·试茶》道:
红袖扶来聊促膝,龙团共破春温。高标终是绝尘氛。两箱留烛影,一水试云痕。
饮罢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颊犹存。离情凄咽更休论。银鞍和月载,金碾为谁分。
在这里,让人想象到了红颜知己共品上好龙团茶,看到了碾压茶饼用的金碾,也感受到饮茶后的风生两腋,唇齿留香。更令人慨叹的是,酒后的弃疾与品茶时的稼轩大有不同,豪放与婉约也集于他一身。
《稼轩祠》书影
与辛弃疾并称“二安”的词人李清照,也是济南人,祖居地距辛氏故里很近。近年有人称“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暮春》)的易安居士是“酒鬼”,虽有不敬之嫌,却属实情。但她的品茶史似乎被人遗忘,她品茶之水准不输他人,茶词数量不多,却以一当十。
她的《鹧鸪天·寒夜萧萧上锁窗》中“酒阑更喜团茶苦”,她把团茶当成了解酒的钥匙。她在《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里:“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春眠觉晓,晨起即做茶事,独饮一杯,茶香驱梦,“著意过今春”。在《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她“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回忆往昔文人雅集焚香品茶之快乐。凡此种种,她之“婉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遭蔡京遣散,无奈之下,双双回到山东老家,安家青州,建“归来堂”,在此屏居十年。这期间,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一起校勘古籍、考订文字,合力编撰金石学专著《金石录》。而这时候,香茗成为他们的好伴侣,不仅是慢品,还相互比试,角胜负,胜者将茶一饮而尽。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了上述情形: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同页——笔者注)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金石录》书影
这段趣事,为他们枯燥、孤独的研读生活,平添了一丝浪漫与温馨,也是“苦中作乐”。这时的李清照,“婉约”之余多了些许“豪放”,尽管这豪放的“引子”不是烈酒,而是香茶。文史学界将这一故事称之为“角茶”,成为茶史上又一段美谈。
四
金元时代,很多诗歌和散曲也都吸纳茶事内容。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元好问,写过十多首茶诗,而《茗饮》是其茶诗代表。诗中道:
宿酲未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煎。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华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他的意思是说,宿醉之后厌烦了酒器代指的美酒,晨起之后,以槐木取火,用泉水来煎与苏轼同款的紫笋茶,品上一杯,感受“春露”一般的香凝与清风快意。
元人李德载,工曲,现存小令十首,全部是赠茶肆的,即所谓《中吕·喜春来·赠茶肆》。这些小令运用众多典故,描摹出煎茶、饮茶妙趣横生,即所谓:“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还刻画出茶博土的“妙手”和“风流”,以及茶肆“声价彻皇都”的热闹景象,仿佛一幅洋溢着民间烟火的风俗画卷。
明代茶事,“独于道,简于行”。朱权《茶谱》、许次纾《茶疏》、张源《茶录》、徐献忠《水品》等茶论兴盛,提倡简朴饮茶方式,散茶大行其道,这些都助推饮茶向更趋大众化,饮茶方式也更为便捷。茶诗数量较唐宋大幅度减少,诗作更注重个人心境之表达,描绘山林、僧舍、新茶等意象,体现彼时文人隐逸、避世的生活态度。
文徵明书法
明代文人中,集书法、绘画、诗文于一身的文徵明,是位地地道道的“茶人”。他曾说:“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他研究茶论,著有《龙茶录考》,对宋人蔡襄《茶录》进行解读。其茶诗数量在当朝最多,达一百五十余首,像《茶具十咏》《雪夜郑太吉送慧山泉》《煮茶诗》等,其《茶具十咏》完全唱和唐代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同名诗,甚至还配上书和画。而其“茶烟一榻拥书眠”(《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四》),与高启的“一榻茶烟成偶睡,觉来犹把读残书”(《偶睡》),两人异口同声,将品茶与读书捆绑,彰显出文人的闲雅与自省。
“心学”集大成的王阳明在其《兰亭次秦行人韵》中吟诵道:
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觞见落花。野老逢人谈往事,山僧留客荐新茶。
此诗令人遥想当年兰亭雅集之地,不再有流动的酒杯,只剩落花与流水。惟有山僧以初春的山野茶待客,给人以温暖。其《化城寺六首·其五》所云“茶分龙井水,饭带石田砂”,则是对水品胜茶品的别样解读。这两首诗成为明代稀有的茶诗“遗珠”。
说到龙井,却不能不提到一位山东人的茶诗。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陕西巡抚的于若赢,出生于山东济宁卫(今济宁市),如今其故里仍有“于大街”之地名。其擅诗词,多描写树木花卉。其七言律诗《龙井茶》以“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近接南山岭”开篇,描绘了龙井茶的生长环境、采摘和烹茶过程。诗中提到幽壑中的“飞流”“澄潭”和“新泉”都是煮茶的上等水源,“铜瓶”和“瓯”均为优雅之茶器,而“龙团谷芽”“双井白芽”“天池”和“阳羡”都是吴越一带好茶之代称。此诗不仅为最早吟诵龙井一带的典型性诗作,也是龙井茶最早之代言。
五
至清代,饮茶更加世俗化,无论皇家、官府还是民间,饮茶成为待客之重要礼仪。茶庄、茶馆、茶摊更为普及,饮茶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必备。原本“形而上”的茶诗,无论内容表达还是呈现方式,也更加贴近市井生活。
《闲情偶寄》书影
明末清初“第一才子”张岱,以散文立身。其乾隆年间刊行的《陶庵梦忆》记录了他访古、观剧、品茗、赏花、宴饮、雅集等往昔的快乐经历,寄托其做为前朝遗民对故国的思恋。其中品茗文字,清理隽永,意趣盎然,堪称“教科书”。在《陶庵梦忆·露兄》中他谈到曾为人作《斗茶檄》,在他笔下,茶的形象变得如此伟岸。他在本篇末尾这样写道:
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七碗吃不得了,卢仝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尘,用畅清谈;半榻焚香,共期白醉。
与张岱一样,李渔也是清初的“前朝遗民”。其长于文学、戏剧及戏剧理论,是位通才,世称“李十郎”。其康熙年间成书的《闲情偶寄》应归类戏曲论著,却记述了不少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茶具》一节,专讲茶具选择和茶叶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以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彼时人们过于宠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他还对茶壶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研究,讲求艺术与实用统一。
康熙年间的进士袁枚,不仅是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美食家,还是品茶专家。他游历名山大川时,遍尝各地名茶,并在品茶时讲究水质和茶器,不但写下《品茶》《即目》《试茶》等茶诗,还在美食专著《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对福建武夷茶专此介绍,尤其对“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的工夫茶器及品饮方式大为称道。他的《试茶》诗,也是如出一辙地讲解工夫茶之妙趣,且文辞口语化,风趣而幽默。诗中道:
道人作色夸茶好,瓷壶袖出弹丸小。一杯啜尽一杯添,笑煞饮人如饮鸟。
清中期,“扬州八怪”艺术群集体爆发,个个身怀诗书画“三绝技”,人人标新立异,蹊径独辟。他们擅于将“雅”与“俗”之间的通道打通,使雅俗共赏不再停留在纸面。这些都为稍显沉闷的诗书画界增添了绚烂色彩。他们中间,起码有三位茶不离口,甚至是以茶续命。至于写茶、书茶和画茶,三人皆乐此不疲,都那样欣欣然。
金农自画像
金农《玉川子嗜茶帖》
首创“漆书”的金农,嗜茶,懂茶,还研读过《茶经》和《水品》。他看重烹茶意境和品茗感受,反对人云亦云,他评论彼时饮茶者:“人知烹茶率皆澷(同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他认为“茶未易烹也。”他的这些卓见,呈现在其书法作品上,今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玉川子嗜茶帖》便出自其手。
他五十九岁时还写过一幅《述茶》:“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若说金农擅从茶之“道”的层面解读,汪士慎则将茶中之“道”与“术”柔和在一起。在“八怪”之中,写茶诗最多者是汪氏,其所著《巢林集》中即有二十余首咏茶诗,金农称其“汪茶仙”。其茶诗代表作《幼孚斋中试泾县茶》,以“两茎细叶雀舌卷”看作茶形之妙趣,用“一瓯瑟瑟散轻蕊”比喻茶汤之美态,将“共向幽窗吸白云”形容茶香之飘逸,以“疏雨湿烟客忘返”来总结茶事的完美体验。他在题写此诗时,落上“左盲生”之印章,更彰显其左眼失明后“以心观茶”的乐观境界。
汪士慎《幼孚斋中试泾县茶》诗
他的《茶境》诗,不与金农同,一反品茶时的娇柔与造作,以其所擅长的文人墨客的“雅”,来讴歌人间世相的“俗”:
三杯论道非关酒,一盏清新胜参禅。莫笑刘娘驴饮状,人间至味在天然。
他的《茶禅》诗,只看标题,以为无非是“禅茶一味”的老套,但他从头一句便开宗明义,一气呵成,看后令人唏嘘。诗曰:
烹雪煎泉非为禅,茶烟散作众生怜。若得人间无疾苦,愿舍七碗换丰年。
显而易见,这时的他将品茶之个人修行,化作对社会底层的悲悯、济世之心。
汪士慎是画梅高手,他一手握画笔,一手捧茶盏,走完他的一生。即使在他双目失明时,有了香茗的陪伴与慰藉,他的世界一派豁然。“八怪”之一的高翔曾赠其一幅《煎茶图》,其好友、诗人厉鄂在此画上题诗,看似总结了汪的一生:
巢林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
“扬州八怪”中最为人们熟知的郑板桥,在品茶态度上似乎与前两位都不尽相同,他很少像金农那样专注茶道本身,也不似汪氏一般清苦和沉重,而是洋洋洒洒,笑对人生,以茶寄情,借茶抒怀,暗喻人生,以表达对官场倾轧之厌倦和对清贫生活的自适。即如他的一幅茶联所言:“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茶联
他的《谷雨》《小廊》等茶诗,不落窠臼,茶香四溢,留下“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的美妙诗行,同时他也关注茶农“纤手焙茶”之辛苦。他擅于用较小的数字,去表现优美意境,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其《题画》小文便是如此: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他长于题写茶联。在流传至今的古代名家茶联中,郑板桥之墨宝,无论品质还是数量,都占鳌头。他为扬州青莲斋题写的“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表达其对先贤茶道精神的敬重。他题写的另一副茶联曰:“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彰显其以竹为友,与茶相伴,“布衣暖,菜根香”之淡泊达观的人生态度。还有一副写的是:“墨竹一支宣德纸,香茗半瓯成化窑。”他将品茶与茶器和文房宝物联系在一起,文人雅趣遂跃然纸上。
长久以来,坊间还有郑板桥写《铜壶诗》和《紫砂壶》诗的传说,且两首诗还惊人地相似。甚至还说那把紫砂壶由某博物院收藏,但均未得到有关方面证实。郑板桥在自己的茶诗里提到过“瓦壶”,却并未细说。我想,郑板桥的“壶诗”,就是一个美丽传说。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