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栋丨从“古早味”到“剥皮寮”
牛国栋
04-12 19:02
十多年前,初到台北,去到一家位于松河街的“砖窑”餐厅,其内装饰与陈设一派怀旧气息,老锅灶、老食品罐、老电扇、老电影海报……其菜品称作“古早味”。
“砖窑”餐厅专做“古早味”
“古早味”是闽南语常用语汇,指餐饮中的古老风味,也可理解为“怀旧味道”,是用传统食材及烹制方法制作出的风味食品,包括大菜、小吃和饮料等。
早年台湾人生活窘困,饮食也简单,食物以腌渍手法居多,菜脯、笋干、咸菜、猪油拌饭都能随手变为美味。而这种代代传承的简单而实用的食材加工理念与技艺,至今影响着台湾人的美食文化构成。
1958年在台北创立的“鼎泰丰”餐厅,其主打小笼蒸包,是江南小吃的典型遗存,那种“古早味”历经六十多年未曾改变,让人们不用出岛,即能领略“老上海”“老苏州”的味道。而位于台北金山南路的永康牛肉面,创立于1963年,是典型的川味汤面做法,花生豆、黄瓜条等所配小菜也是巴蜀味道,就连那简易的铺面也彰显着浓浓的“古早味”。
台北鼎泰丰
台北永康牛肉面
在台湾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餐饮界“古早味”经久不衰,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美术、展览展示及建筑等各领域,“古早味”也都大行其道,在此起彼伏的怀旧风潮表象下,折射出岛内浓浓的“怀乡”情愫。
早在清代,台湾南、中、北部有三大繁华城镇,即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府”指的是台南府,“鹿”即鹿港镇,“艋舺”则是今台北市万华区的旧称,原为平埔族语,意为小船,后衍生为小船聚集的地方。
与很多大陆人一样,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小镇的名字,是听罗大佑的歌。早在1982年,在美国纽约浪迹多年的罗大佑回到台湾,他发行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也是他第一首主打歌《鹿港小镇》,应该说颇有“古早味”。歌中唱道: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
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骑楼下的闲适
罗大佑振聋发聩的歌声犹如声声呐喊,在彼时岛内掀起惊涛骇浪。他虽是一位歌者,却代表着一大批有识之士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急剧膨胀,古老文明渐渐逝去所表达出的迷茫、无奈、伤感和思考。例如邓丽君,其歌曲《小城故事》《小村之恋》《又见炊烟》《原乡人》等等,虽无罗大佑式的批判精神,却以委婉和浪漫的抒情方式,讴歌了质朴与传统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与罗大佑同出一辙的“文化乡愁”。
历史街区剥皮寮
《鹿港小镇》唱过几十年后,岛内的一些越来越少见的老建筑、老街区,被当作传家宝收藏、保护和利用起来,剥皮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就是一个典型范式。剥皮寮,是台北一个老街区地名,位于老艋舺(今万华区)的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之间。如今,老艋舺风貌伴着岁月流逝大多不见了,只有这条名字奇怪的街道还依稀残存着艋舺时代的韵味。剥皮寮不仅听起来异样,来历也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清朝时期由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清嘉庆四年(1799),此地一份房屋买卖的的契约中,首现地名福皮寮。道光以降,老街称为福地寮。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则称为北皮寮,由于北皮寮的闽南话发音与剥皮寮相近,二战之后,始有剥皮寮之名并流传至今。
剥皮寮的红砖骑楼
剥皮寮街道不长,仅三四百米,宽约三米,蜿蜒的道路两侧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黑瓦,深褐色木门窗。既有清代街屋、骑楼,也有日式洋房。茶馆、表店、米铺、浴室、理发店、照相馆、旅馆、医院、报馆、私塾等错列其间,其中不乏老字号,像长寿号茶桌仔、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宋协兴米号、怀安医院、太阳制本所等等。
老街不能没有老故事。剥皮寮中段原有座私塾,光绪二十四年(1898)底,戊戌变法失败后,章太炎遭清廷通缉,于是他南渡台湾,曾在此避难居住,并到《台湾日日新报》做编辑,如此度过半年时光,次年六月转赴东京。在其《自定年谱》中他写道:“台湾气候蒸溼,少士大夫,处之半岁,意兴都尽”。今私塾旧址内一侧墙壁上书:“犹得敧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拨蒙密兮见窗,行敧斜兮得路。”这便是当年章太炎在此小住时摘抄自南北朝诗人庾信的《小园赋》的部分文字。
电影《恋恋风尘》剧照
台湾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出生于广东梅县(今属梅州),其生活方式无疑充满“古早味”,他喜欢嚼槟榔,吃大排档,喝老人茶,唱卡拉OK,与底层人打交道。他的电影更是浓浓的“古早味”。
1986年,由朱天文、吴念真编剧,由侯孝贤执导的故事片《恋恋风尘》便选择在山城九份和剥皮寮老街取景,其中突出了太阳制本所的场景。影片舒缓的长镜头与空镜头,诗意而写实的画面风格,清纯、节制、民谣风的电影配乐,一同将昨日时光定格与挽留,让人“恋恋”。
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评价《恋恋风尘》时说:“承袭了如是的美学观,将人物、自然与情感,组成从容、和谐的景致,充分显示中国传统那般人世与天地推移的眷恋与风情。”1987年,该片荣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配乐奖,这也是台湾首部电影配乐荣获国际奖项。
保护改造后的剥皮寮老建筑
据台北地方史研究者说,剥皮寮得以保存可以说是阴差阳错。这条老街紧挨著在当地十分有名、在校生曾逾万人的老松小学,早在1945年,曾将此街列为校舍预留地。1988年,台北市政当局对剥皮寮土地进行征收,直到1999年6月16日,剥皮寮才进行清空,住户迁离。因当局行动迟缓,却给了台北文史工作者及原住民呼吁政府保存剥皮寮的机会和可能,最终促成剥皮寮古街历史风貌维护计划的落地实施。2003年8月,台北市教育局成立剥皮寮古迹保护再利用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并从2004年开始,斥资3.4亿元新台币,将这里整旧如旧,建设成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8月,剥皮寮老街整修工程竣工。
在这条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赋予了很多新意的老街上,乡土教育中心无疑成为一抹亮色。其内利用改造后的老房舍,设有教育空间、展示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收藏空间。仅教育空间里,就有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陈列及游戏设施,如老民宅、老课堂、老教具、老课本、人力车、老收音机等等,供儿童们在玩乐中了解老街的过去。我来时,见到不少小学生乃至托儿所孩童,在老师或家长引领下,看得津津有味。
剥皮寮影像记忆展
一些如老旅社、老照相馆、老西药店、老餐馆、老杂货店等铺面,尽管大多不再经营,只是复原陈列,却依然是过往样貌。老牌匾,旧广告虽已褪色或斑驳,仍依稀可见。一些时尚男女,更将此地作为艺术或婚纱摄影外景地,也使老迈的街区增添了些许青春气息。
这里的经营团队利用这些展示空间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活动。开街时,曾举办“剥皮寮艺条通‧古街文化节”,进行文化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将隐没在巷弄里的传统人文及景观变迁的历史,透过艺术文化展演、主题讲座、艺术导览培训等教育活动,赋予鲜活的时代命题。
2010年9月,剥皮寮修复开放一周年,推出“艋舺兴·百工起”特展,展示岛内传统的铸字工艺、金银楼、传统饼铺、纸糊店、香铺等老品牌。而“翻开老相簿——剥皮寮影像记忆展”,勾起了老街上的原住民的难忘记忆。此外,这里举行的“混搭——台北当代艺术展等,也都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电影《艋舺》拍摄地成为剥皮寮的招幌
为推广剥皮寮,台北市文化局资助拍摄钮承泽执导的青春动作片《艋舺》,并将此街作为拍摄外景地。该片讲述了1980年代艋舺一带五兄弟在黑帮与友情的抉择与徘徊中的悲情故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艋舺作为老旧商业区的风云际会。2010年春节前该片首映,在台湾票房超出好莱坞影片《阿凡达》近三倍。拍摄场景也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与升级,像影片中马如龙饰演的黑帮老大“GeTa”的“家”原样保存。许多观光客来此寻觅阮经天饰演的“和尚”、赵又廷饰演的“蚊子”、凤小岳饰演的“志龙”、钮承泽饰演的“灰狼”等人的足迹。此街因而迅速蹿红,很快跻身台北历史文化街区和时尚文化创意园区行列。
高雄港利用老仓库改造的艺术空间
在台湾,类似剥皮寮的地方还有很多。像台南的高雄港,将码头上废弃仓库、厂房改作展览馆和画廊,成为人们,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进行美育的好去处。在鹿港和宜兰,也都有类似的园区,让人们穿过时光隧道,去追忆和想象侯孝贤们的“童年往事”。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