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轼说|苏轼的24节气(19):密州第四曲 最美清明词

如轼说

04-04 08:05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是风俗活动、习俗仪礼的承载。清明是6个春季节气中的第5个,在太阳黄经到15°的一天与春分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奇存在。

清明,是祭奠先人、上坟扫墓的日子,也是踏青郊游、放飞自我的良辰。清明所蕴含哀而不伤、慎终追远的礼敬,春和景明、盎然畅达的意境,成为深深烙刻在中国人心头的独特心理印记。苏轼写下的最美清明词,则是900多年来疗愈和抚慰人们精神世界的经典文本。

 两千年极简清明史 

清明一词,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逸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始华。”至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正式确立“二十四节气”名称,清明作为节气逐渐广为接受。

“清明”本意,即清洁明净。《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至唐朝,清明从作为一个节气出现,逐渐演变为一个单独节日。寒食禁火三天,原有的老火熄灭,需要重新钻木取火,曰改火。寒食节一至二日后,就是清明节气,唐代遂把清明定为取用新火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举办庆典仪式,赐文武百官、内侍等新火以示恩宠。王濯《清明日赐百僚新火》曰:“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和凝《宫词》有“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之句。

作为三月节,季春之初,有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后寒食节两个祭祀性节日,有寒食后一至二日的清明节,人们在这个时段祓禊、祭祀、上坟、冷食、改火、踏青等等,将上巳、寒食、清明整合在一起便顺理成章。唐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规定“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清明从作为一个单独节日正式走向与寒食合二为一的历史舞台。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可为一证。

在唐人、宋人观念中,清明节虽然仍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但寒食禁火,扫墓时烧纸上供会落到清明这一天。此时,上已节祓除等活动渐弱,求子仪式也仅剩遗存。寒食禁火流行于北方的习俗等,因南宋后朝廷偏安江南而日渐淡漠,以娱乐休闲为中心的清明节逐渐从寒食节从属上升为主导地位。

元明清时,继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更为淡化,清明节在保留祭祖等吉礼基础上,踏青游玩、划龙舟、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兴盛起来。中华民国时期,曾将清明节定为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并在1915年将植树节定于清明,植树节1928年被移至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后,清明植树的传统依然保留并发扬光大。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习俗与时俱进,为革命烈士扫墓、鲜花成为新风尚。作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清明节2008年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之后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为人们祭祀、踏青等提供了诸多便利。

 乱山深处过清明 

 且将新句琢琼英 

苏轼的诗词,诗重叙事,词重寄情,这在其对清明节的书写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苏轼写上巳、寒食,偏重于诗,多写祭祀、送别,而写清明,则以词为重,多写踏青、交游。据统计,以清明为题材的词就达12首之多,而诗仅4首,另有《书参寥诗》及《参寥泉铭》二文记述参廖“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诗句往事。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北宋时期,虽然清明已成节日,但人们上巳、寒食、清明仍有着约定俗成的不同定位(详见拙作《三月三,东坡上巳踏春歌》及《苏东坡:北城寒食烟火微》)。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上旬,贬谪黄州的苏轼曾一口气写下三首《南歌子》,构成他在清明时节,行走在乱山沙溪、桑野郊外,投宿于野寺雨夜、合衣入梦,酒醒于山村道中、湖边沙路,求田问舍、吟诗拈句的闲情逸致。“乱山深处过清明”“且将新句琢琼英”正是苏轼一生清明节(含上巳、寒食),大部分时间的生动写照。

秋千意象,是苏轼对清明的浪漫表达。

(其一):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乱山深处过清明。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

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且将新句琢琼英。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彩绳花板,系双绳踏板的美称。《南歌子》词上阙“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是指在乱山深处,看不到少女打秋千时的身影。谪黄期间,苏文亦常以“废闲”“闲废”自言,词中,苏轼以宫廷、大户的秋千倩影,反衬自己如今桑野闲客的寂寥。

《开元天宝遗事》就有“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苏轼曾有《蝶恋花》二首,分别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述春景;以“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述寒食;以“水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述上巳郊游;在《浣溪沙》中,以“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述秋千女身轻似燕。

风雨意象,是苏轼对清明的情感宣泄。

(其二):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其三):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傍晚雨潇,风回报晴,酒后山雨行路,天晴和衣而卧,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和淡定,在不经意中一一展现。这三首词,不但同韵,内容高度相关,情绪风格一致,与三月上旬苏轼去沙湖相田期间情事完全吻合。

在《定风波》序中,苏轼曾记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渔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晴。”这一年,三月五日为清明节,这首抚慰心灵、治愈人心的“莫听穿林打叶声”,记述的正是清明节气第三天“疾风甚雨”气候,其词,句句实景,却句句是苏轼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写照,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清逸人设,给古今无数人乐观顽强、旷达自适的心灵慰藉和前行力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还曾在《南歌子》记述郊外微雨:“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在《虞美人》记述庭院微雨:“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在《望江南·超然台作》记述烟雨万家:“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在《望江南·暮春》记述雨后春耕:“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新火意象,是苏轼对清明的食俗记录。

元丰五年(1082)三月五日,清明节清晨,黄州太守徐君猷向幕僚乡绅分新火,时已迁居临皋亭的苏轼也参与了此项活动并作《徐使君分新火》诗记之。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

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此时,苏轼在黄州已经度过三个清明节了,易季时所取之火视为新火。《论语˙阳货》有“钻燧改活,期可已矣”。唐宋清明日有赐百官新之制。看到有人砍下沟中枯木钻火,苏轼不仅心生同命相连之感。按照《周书˙月令》规矩:“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寒食将老火熄灭后,至清明重新钻木取火,所取之火称为新火。苏轼说徐太守看我拖着病体,特意分给我一朵五更刚钻燃的红火苗。回到家中,苏轼用新火点染蜡烛环照四壁空空,没有可以烹煎的食物。清贫出清诗,惟愿这新火如维摩诘经中的无尽灯,让光明普照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

这一年临近清明时,苏轼还作过一首《南歌子》,是时日光浅照,花苞绽放,清风抚麦浪,晚来城外郊野下起微雨。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使君高会有余清。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

《荆楚岁时记》载:“去东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汤大麦粥。”词的下阕,既展现清明前夜,改火和熬制大麦粥的生活场景,此时苏轼正参加太守徐君猷的夜宴,迎接清明的夜宴虽无管弦之声,亦无肴馔之味,但其清雅韵趣,确是难以名状。

元祐五年(1090)二月二十六日寒食节,杭州太守苏轼与刘景文、周次元同游西湖,留下“蓝尾忽惊新火后,鳌头要及浣花前”诗句,意味夜宴酒巡至末座,新火已经燃烧起来。

元祐七年(1092)三月清明时节,即将离任颍州太守,赴扬州太守任的苏轼,与颍州通判赵德麟饮于西湖上,舟中对月,诗兴大发。

老守惜春意,主人留客情。

官余闲日月,湖上好清明。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

酒阑红杏暗,日落大堤平。

……

苏轼说,新火煎出的新茶,水面瓢着白沫,暖风吹过加饧的寒食甜粥,天暗已分不清红杏的颜色,落日渐减隐入大堤的水平面……

清和意象,是苏轼对清明的踏青寄情

元祐六年(1091)初,自杭州内调为吏部尚书的苏轼与杨公济再次进行梅花唱和。他在其一起首句即谓:“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即取曹丕《槐赋》“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又取王羲之《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蕴,诵清明和暖之春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其九中,又作“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慨叹梅花至清明时已尽落,而只留下漫天飞舞的柳絮。

摄影/苏琳

如果洁白的梅花是初春之韵,那么鹅黄的柳絮、雪白的梨花便是清明之韵,清白、清爽、清旷,清心,成为君子浩然之气的底色。熙宁十年(1077)四月,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思念刚刚离任不久的密州,在和密州太守孔宗翰的五绝中,苏轼以《东栏梨花》自励清白人生。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摄影/苏琳

苏轼贬谪期间,曾作“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苦”,“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的悲凉,也曾在外放期间,作《踏青游》追忆居汴京上流社会女子清明郊外踏青的曼妙,慨叹又一个美好的春夜过去了,只留下京城的万家楼台在清晓中隐现。

摄影/苏琳

改火初晴,绿遍禁池芳草。斗锦绣,火城驰道。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

今困天涯,何限旧情相恼。念摇落,玉京寒早。任刘郎,目断蓬山难到。仙梦杳。良宵又过了,楼台万家清晓。

 谁道密州第四曲 

 共称最美清明词 

对一地三春赞美咏颂诗歌之丰富,苏轼对密州讴歌当首屈一指。

从自然节序看,清明是“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日子,从人文情怀看,这是“清明无客不思家”的日子,从风俗风物看,也是“红焙浅瓯新火活”的日子,熙宁九年(1076)寒食后,苏轼在密州创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堪称清明习俗的集大成者,他以“春未老”开篇,生机凛然,以“诗酒趁年华”结束,诗意盎然,以细风、斜柳、春水、城花、烟雨为赏心乐事,以“休对故人思故国”为超然旧俗,将中国人清明时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心态描绘得会意传神。

密州是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高峰。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苏轼密州词高度评价:“猎余豪气勃燕然,月下悼亡忆弟篇。一扫风花出肺腑,密州三曲月经天。”自此,其千古第一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千古第一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密州三曲”而广为传颂。

2013年7月,在乐山师范学院举办的第18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苏学专家、时任超然台管委会主任的乔云峰首次提出《《望江南˙超然台作》是“超然词”力作,应列为“密州第四曲”的学术主张,此后经诸城学者反复推敲,提出为“清明词”的代表更为妥帖。2019年元旦,履新诸城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不久的苏琳提出,要组织征文、朗诵会等,把《望江南·超然台作》作为中国最美的清明诗词积极推介出去。

超然台旧貌

此后,这个民间组织倾力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精选出600多首清明诗词编印,2022年,学会发起“最美清明诗词”推荐活动,以“朗朗上口”“意境高远”“清新脱俗”为标准,精选出60多首历代清明诗词在6个东坡文化联盟城市发起公开投票,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高居第一。2023年7月,学会召开“密州”苏轼文化交流暨“清明”诗词研讨会,20多位高水平专家专家委员会围绕《望江南·超然台作》的文学、美学和民俗价值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讨和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才智先生在学术总结报告中说:“专家一致认为,《望江南·超然台作》是一首作于清明节前后的景妙而论高的优美词作,既有美妙春光的描写,又有故里乡恋的抒怀,结尾‘诗酒趁年华’,豪俊洒脱而超然,堪称中国古代清明词的最佳代表。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文学价值和影响来看,都可比肩中秋词之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豪放词之祖《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悼亡词之代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时任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的周裕锴先生欣然为《诗酒趁年华:寻找古诗词中最美的清明》一书作序,盛赞此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及传承和当代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摄影/苏琳

国画《春意超然》/藏家波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