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样板这7年,山东如何丰富我们的餐桌
山东农业农村
03-06 17:45
粮食,一头关系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国家安全。
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改良田、育良种、引良机、推良技、兴良制,大力推进粮食稳产增产。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达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鲁中山区桃”入选国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峄城石榴、潍县萝卜、东阿黑毛驴、高青黑牛、微山湖四鼻鲤鱼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齐鲁粮仓”更加丰实。
端牢“中国饭碗”,山东努力“走在前、挑大梁”。
东营市东营区城南现代农业产业园
众所周知,山东以占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2%的水果和13%的水产品。高点之上再挖粮食增产空间,绝非易事。粮食生产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山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向耕种管收各环节要效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山东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加。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永久基本农田的92%。同时,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向盐碱地多要粮。
648.4公斤!这是去年利津县汇邦渤海农场盐碱地玉米种植的亩产量。10年前,这里的玉米亩产不足300公斤。农场项目部经理孙海栓表示:“这么高的亩产,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平台,地里配套水温盐三参数传感、原位植物根系分析仪、水肥一体化设备等仪器
山东盐碱地面积接近900万亩。近年来,山东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着力在这些“不毛之地”上开辟“新粮仓”。仅昌邑市,盐碱地改良面积就已达10.2万亩,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3‰以下,粮食亩均产量大幅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被喻为农业的“最先一公里”。山东积极推进种业振兴,加大粮食、蔬菜等重要作物良种研发力度,自主研发种子占比不断提升,“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登海”系列……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品种中,山东培育的就有4个。其中,“济麦22”已累计推广3.6亿亩,连续12年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耐盐碱的高产品种不断涌现,也为盐碱地粮食产量提升注入强劲动能。在土壤含盐量3.3‰的盐碱地里,去年“济麦60”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511.88公斤,刷新这一盐碱度上的小麦亩产纪录;2021年,“齐黄34”以亩产302.6公斤实现大豆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的单产突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想要“中国饭碗”里多装山东粮,科技这把“饭勺”不可或缺。在山东,传统农业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变,无人装备、智能系统成为种田主力。
潍柴雷沃CVT拖拉机+复式精量播种机作业
在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能农机配合默契,执行收获、打捆、耕整、播种、植保等农事任务有条不紊;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手机成了农民的“新农具”,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去年“三夏”,山东上阵150万台(套)农业机械,“三秋”更是投入约210万台(套)各类农机。其中,有9500余台大型农机加装辅助驾驶系统,实现自动驾驶。
既丰富着国人味觉,也充实着“国际餐桌”
向设施栽培要果蔬,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齐鲁粮仓”不仅粮食总产持续提升,“菜篮子”、“果盘子”也愈发充实。
“国信1号”开创的“船载舱养”新型养殖模式,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和科学的养殖管理,产出的大黄鱼色泽金黄、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将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成现实。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突破了海洋工程、现代海洋牧场、渔业智慧养殖等领域80余项核心技术,是全国最大单体养殖水体。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2号”,实现深远海无人养殖,首次大规模将商品化三文鱼推向市场,“24小时‘游’全国,48小时上餐桌”成为现实……据有关统计,山东水产品年产量保持在900万吨以上。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西刘村村民喜获丰收
章丘大葱、兰陵大蒜、莱芜生姜、胶州白菜、潍坊萝卜、曹县芦笋、寿光韭菜……闻名全国;烟台苹果、莱阳梨、平度葡萄、肥城桃、博山猕猴桃、阳信鸭梨、乐陵小枣、昌乐西瓜……甜蜜度“爆表”。
物产丰饶的山东,不仅丰富着国人的味觉,还源源不断地将“农字号”产品端上“国际餐桌”,丰富全球“菜篮子”、“果盘子”。到2024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莺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花生酱、芝麻酱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密坐落着一座亚洲最大的羽衣甘蓝出口种植基地,产品畅销欧美市场;曹县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20余家芦笋加工企业年创汇2亿美元;在韩国市场,半数以上的泡菜都产自青岛……
从陆地到海洋,从种植到养殖,从小麦玉米到瓜果蔬菜,从国人粮仓到世人餐桌,背后是山东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探索多元食物生产的无限可能。
“全能型选手”值得更高期待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加快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除了要从粮食生产的全链条出发,向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要效益,更关键的是要将农业打造成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真正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能农机“慧”就田园好丰景
近年来,山东积极创新探索“共富”模式,立足农产品品类丰、品质优、口碑好的优势,选取聚集度较高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以及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展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在“中国辣椒之乡”武城,辣椒段、辣椒丝、辣椒片、辣椒粉……各种辣椒加工产品的分拣、烘干、装箱有条不紊。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规模化种植基地为依托,武城“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年加工辣椒2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85%。
在平阴,以玫瑰花观赏为主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玫瑰花种植遍布8个镇街,连片推进“玉带玫香”、“翠黛玫香”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建设,打造了黄河玫瑰露营地、芳蕾田园综合体、“1314玫瑰风情主题街区”等一批文旅承载地。2023年,平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72亿元,接待国内游客308.52万人次,带动了当地城建、交通、住宿、文化、餐饮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枣庄的石榴产业从石榴树叶到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树根,不断延伸产业链,全力挖掘开发石榴身上的“宝藏”。创新研发了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还积极开发农业休闲、医药康养、文化旅游等体验性项目,让农民在石榴“种赏加销”产业链更有干头、更有赚头。
从灵芝孢子粉、孢子油,到灵芝酒、灵芝茶,再到灵芝盆景,在冠县,灵芝系列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拓展,带动当地众多农户在培育、种植、深加工、创意销售等灵芝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就业、增收……
2024年,山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1万家,粮油、果蔬、肉类、水产品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通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足“土特产”文章,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沂南县蒲汪镇玉米丰收
随着农业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土地成为“新农人”,给农村带来新变化。
在阳谷县高庙王镇,“90后”钟生硕大学毕业后回乡成了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他组建了450多亩的家庭农场,并将智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向更多村民推广,成为从事农业种植的“新力量”。
在惠民县,“80后”赵文鑫已经是个种地“老把式”。他从国外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了农业这片“蓝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赵文鑫建成集农业、科研、文旅、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园区,并辐射带动2600多户农户通过特色种植走上致富路。
黄河滩边的鄄城县左营镇,“新农人”助推左营绿豆丸发扬光大
树立大食物观,思路一开天地宽,种好“粮”田、丰实“粮仓”,人才荟萃是关键。
《山东省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山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00亿斤左右;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升单产水平,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求实效,更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更大力度发展富民产业。
新的图景已绘就,接下来就是以实干创实绩。全国农业看山东,在解决吃饭问题、丰富人们餐桌上,山东一直是“全能型选手”,未来,我们还能有更高的期待。(作者 蔺锦)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