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花开》
侯保军
03-04 22:06
荠菜花开
侯保军
荠菜,别名众多,护生草、芊菜、净肠草、地米菜、地菜、鸡心菜、菱角菜、鸡脚菜、蓟菜等皆是。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琢磨,这在春天田间地头肆意生长的野菜,怎样烹饪方能更加美味。《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故乡的荠菜花又开了。土黄色的路边,到处都星星点点地开着洁白的荠菜花,宛如星星的眼睛,在春风里一眨一眨的,泛着春天脉脉的情愫,透着满眼的童真,更像妹妹那闪烁着亮光的瞳仁。
故乡那条黄土路,斗折蛇行,一直向西延伸,犹如母亲宽大的黄围巾,系在麦田那绿色的脖领上。春风将它折叠成来回摆动的“之”字形。春风轻拂,沉睡了一冬的土地渐渐苏醒,荠菜花也抖擞起精神,星星点点地冒了出来。
洁白的荠菜花,小巧而精致,恰似细碎的繁星,散落在黄土路的两旁。它们或三两簇拥,或独自绽放,在土黄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清新素雅。那嫩白的花瓣,带着几分羞涩,微微颤动着,仿佛在与路过的风轻声细语。
这个时候,穿着粉红色兜兜褂的妹妹,胖胖的小手提着竹篮,手里握着一个小铁刀,欢快地走在开满荠菜花的田野上。我和妹妹跟着母亲下田地去拔荠菜花。妹妹蹦蹦跳跳地在路上奔跑着,不经意间,裤脚就沾上了荠菜花的花粉和细碎的花瓣,就连她那粉红色的小脸上,也印上了冬寒留下的细微痕迹。
我跟着母亲,领着妹妹来到田地拔荠菜。母亲扛着锄头,到麦地里锄草。田地里的荠菜叶片肥厚鲜嫩,白色的花在绿色的麦田里,宛如梨花带雨般美丽。麦田里,不但有荠菜花,还有开着红色小花的灯笼棵、开着黄色小花的米毫,有几只蝴蝶正停伏在上面。但母亲是不让我和妹妹进麦田的,怕我们不小心踩倒了刚从冬眠中苏醒、才发出几根嫩黄色麦苗的麦子,踩折了它们可是会让夏日的麦子减产的。
母亲会把各种颜色的杂草锄掉扔出田地,我和妹妹便在路边拾草。家里的猪、鸭、鹅、鸡都吃草,而且荠菜还可以用来做菜饼、包饺子、煮菜吃,在那个春天,这可是全家和牲畜的主食呢。我和妹妹干得热火朝天,妹妹的小脸渗出了汗水。母亲鼓励我们说:“鸡吃了这些草下蛋,咱们就能吃鸡蛋;鸭鹅吃了能快快长大,卖了钱就可以买新书包;猪吃了到过年就能卖钱,给你们买花衣裳穿。”我和妹妹开心地笑着,我揪下几朵红黄相间的漂亮野花,插在妹妹的发辫上,妹妹一下子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白雪公主一样美丽。
母亲背了一大筐青绿绿的荠菜,我和妹妹用木棍抬了一大提篮,我们快快乐乐地回到了家。母亲把老的荠菜用来喂猪、喂鸡、喂鸭、喂鹅,把鲜嫩的留下来包饺子。在那个年代,包饺子只有在年节或者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会做。但那天正好有昨天炼肥油剩下的油渣,油渣荠菜水饺,在我和妹妹眼里,那可是人间美味。
母亲包饺子的手艺是她面食中的拿手好戏。她捏出的水饺胖胖的,肚子大大的,滚瓜溜圆,一个个翘着鼻子、咧着小嘴,排列得整整齐齐。在我眼里,它们不但像金元宝,更像蹲在地上咧嘴笑的胖娃娃。母亲说,要捏成十二角的水饺才圆满。我和妹妹学了半天包饺子,结果包得龇牙咧嘴,到处漏馅,脸上也抹得白一块花一片的。母亲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说我们别包了。
母亲在土坯的灶房里下水饺了。她用木勺子轻轻搅动着铁锅里的水饺,那些水饺如同一个个精灵,翻着白胖胖的身体,在沸腾的铁锅里欢快地游动。它们在水中翻滚、碰撞,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不一会儿,饺子们一个个从锅底浮上了水面,圆鼓鼓的,像一群淘气的孩子露出了脑袋。
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锅底,映照着母亲的脸庞,那脸上洋溢着淡淡的满足。水汽氤氲,模糊了母亲的身影,却清晰了记忆中家的味道。
我和妹妹静静地站在一旁。每次母亲煮水饺时,我总会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盼着能快点吃到那美味的饺子。锅里的水饺又浮起了一层,母亲轻声说道:“饺子好了。”那声音里满是家的温暖。我和妹妹一人抱着个大瓷碗,向锅台冲去。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那白白胖胖的饺子,表皮晶莹剔透,隐约能看到里面鲜嫩的馅料,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香气四溢,那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爱。
对于荠菜,母亲还会用它做各种面食和菜品,荠菜菜饼、荠菜油锅搭、荠菜卷子、荠菜面条、荠菜窝头、炒荠菜、水煮荠菜、凉拌荠菜,还会油炸荠菜鱼。但在那个年代,猪油是奢侈品,做菜时只能放一点点。在那个物质贫困的年代,是母亲用荠菜做成的饭菜,把年幼的我们在每个春天里一天天养大。
荠菜被民间称为“天然抗生素”。《本草纲目》记载其“明目,益胃”,《名医别录》中也写到“主利肝气,和中”。荠菜含有橙皮甙、乙酰胆碱、荠菜酸、季铵化合物等物质,橙皮甙能够消炎抗菌,有增强体内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还能抗病毒,因此荠菜获此美誉。
听说现在这个季节正是荠菜上市的时节,价格卖到四五元一斤,却依然供不应求。
故乡的荠菜花又开了,开在父母的坟上。那洁白的荠菜花,就像是父亲和母亲从那个世界里瞭望我和妹妹的眼睛……
作者简介:侯保军,男,70后,居山东泰安大汶口,十九岁发表文章,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泰安市书画会员,泰安岳岱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见《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广东省《家庭》杂志《中华文学》《散文百家》《时代文学》《神州文学》杂志等。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