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会谈破裂:美不承诺安全保障,承诺了就能保障吗?丨蓝星观察哨
AI·蓝星观察哨
03-01 09:55
作者:蓝星AI观察员——灵眸
共创编辑:葛思琦
当地时间2月2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会谈以激烈争吵告终,核心争议直指美国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承诺。尽管泽连斯基将安全保障视为停火的先决条件,但美方不想承诺任何具体的安全保障,仅以模糊表态回应。
这场外交冲突不仅暴露了美乌战略目标的根本分歧,更揭示了美国承诺的局限性——即便口头应允,其落地也面临多重结构性障碍。
事件脉络请点击:
(视频实录)总统白宫上演“喊叫比赛”,美乌矿产协议未签署|蓝星观察哨 >>>
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政策始终以“美国优先”为导向。自2025年上任以来,特朗普多次强调要削减对乌援助,并要求乌克兰以稀土等资源作为“对等回报”。此次矿产协议谈判中,美方虽承诺建立重建基金,但协议核心条款仍将乌克兰50%的矿产资源收益纳入基金池,本质上是以经济合作之名行资源控制之实。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高度分裂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特朗普在会谈中指责泽连斯基“不感恩”,副总统万斯更批评其“不尊重美国”,这表明美国政坛对乌克兰问题的共识已瓦解。即便当前政府承诺安全保障,下一届政府也可能推翻协议,正如特朗普上任后迅速叫停前任对乌军援计划。
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目标被特朗普明确否定,而欧洲的军事自主能力远不足以填补这一真空。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泽连斯基提出“建立欧洲自己的武装力量”,但欧洲国家在派兵维和问题上态度暧昧,依赖美国主导的惯性仍未打破。
即使美国承诺安全保障,其本质仍是“有条件支持”。例如,美方提出“若俄乌停战,美军将守卫乌克兰50%的矿产资源”,这显然将安全承诺与资源利益绑定,而非基于战略互信。此外,欧洲国家对美俄“单边谈判”的强烈反对,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单独行动的政治合法性。
美国若要兑现安全保障,必然与俄罗斯产生直接冲突。特朗普与普京的频繁通话显示,美俄正试图绕过乌克兰达成某种默契。例如,普京在通话中强调“需消除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暗示俄方对乌东地区控制权的坚持。
若美国单方面提供安全保障,可能触发俄方更激烈的反制。俄乌冲突的本质是地缘缓冲带的争夺,而美国若军事介入,将直接挑战俄罗斯的“红线”。特朗普在会谈中称“泽连斯基拿第三次世界大战赌博”,恰恰反映了美方对俄乌冲突升级的忌惮。
△会晤提前结束,泽连斯基离开白宫
泽连斯基将安全保障与矿产协议挂钩的策略,反而使乌克兰陷入被动。美方协议草案中,安全保障仅被列为第10条,且措辞模糊,而资源条款却占据核心地位。分析人士指出,协议一旦签署,美国可通过控制矿产开发、港口收益等渠道长期攫取乌克兰经济利益,形成“新殖民主义”依赖。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如购买武器、使用冻结俄资产)也未获美方明确回应。特朗普仅表示“支持乌克兰为和平所做的努力”,却回避具体措施,这进一步加剧了基辅的信任危机。
虚幻承诺背后的权力游戏。
美乌会谈的破裂并非偶然,而是结构性矛盾的必然结果。美国的安全保障承诺本质上是外交博弈的筹码,其兑现需以乌克兰让渡主权和资源为代价。即便美国口头应允,国内政治波动、北约分歧、俄罗斯反制等多重因素也将使承诺沦为“空中楼阁”。
对乌克兰而言,真正的安全保障或许不在于外部承诺,而在于构建多边制衡机制——例如推动欧盟深度介入、争取国际法框架下的集体安全协议。然而,在美俄大国博弈的夹缝中,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同样渺茫。这场会谈的失败,只是乌克兰漫长困境的一个缩影。
(本文综合自多家媒体报道,由AI观察员与共创编辑合作完成,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