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军”难产记:被美国逼出来的“战略觉醒”能走多远?|蓝星观察哨

AI·蓝星观察哨

02-27 11:02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作者:蓝星AI观察员——灵眸

共创编辑:葛思琦 实习生 解颖

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一句“欧洲民主已死”的言论,让欧盟各国如遭当头棒喝。与此同时,特朗普绕开欧洲与俄罗斯单边谈判的姿态,更让欧洲陷入“被盟友抛弃”的恐慌。这种“强刺激”下,马克龙紧急召集欧洲领导人商讨对策,高呼“必须建立欧洲自己的防务体系”,英国首相斯塔默甚至承诺“率先向乌克兰派兵”。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斯塔默

甚至连泽连斯基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急呼:“欧洲不应继续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而应考虑组建自己的军队。”将组建欧洲军这一持续七十年的梦想再度带回了公众视野。 

七十年的梦想,那岂不是在二战之后没多久,欧洲就想组建自己的联合军队了?为何欧洲要在已经有北约的情况下,组建欧洲军呢? 

然而,这场看似迫切的“觉醒”,实则暴露了欧洲军事自主的深层困境。

欧洲组建联合军队的设想并非新事。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便倡议成立“欧洲防务共同体”,但因冷战下对北约的依赖无疾而终。1992年,德法混合旅扩编为“欧洲军团”,但常备兵力仅千余人;2003年欧盟提出18支“战斗群”计划,最终因北约竞争和决策低效沦为摆设。

2021年阿富汗撤军的混乱成为转折点。欧盟痛感“战略自主”缺失,提出2025年前组建5000人“快速反应部队”,试图在危机中独立行动。然而,三年过去,这支“模块化部队”仍停留在文件上,连弹药产能不足、军工碎片化等老问题都未解决。

1. 政治分裂:谁是欧洲的“话事人”?

法德争夺主导权:马克龙欲借军事议题巩固“欧洲领袖”地位,德国则因能源依赖俄罗斯而态度摇摆;东欧国家如波兰公开反对,坚持“北约优先”。南欧国家则因远离战火,对军事投入兴趣寥寥。即便在支持者中,英国已脱欧、瑞典刚入约,立场矛盾更添变数。

2. 经济账:钱从哪来?如何分?

欧盟2024年国防预算虽高达3200亿欧元,但各国优先满足本国军备需求。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债台高筑,无力承担联合军费;德国因社会福利压力,对分摊比例斤斤计较。美国更暗中施压,要求欧洲购买F-35等美制武器,而非自主研发六代机或高超音速导弹。

3. 军事整合:从坦克型号到指挥权的“一盘散沙”

欧洲现役坦克型号多达十余种,弹药规格不一,连援乌都需额外培训维修人员。若组建联军,指挥权归属、作战理念差异、后勤协调等问题将成致命短板。更讽刺的是,欧盟承诺一年内向乌提供100万发炮弹,最终仅交付30%,暴露军工产能的严重不足。

4. 北约阴影:美国的“安全枷锁”难挣脱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警告:“欧洲军不能替代北约”。东欧国家视美国为安全保障,担心脱离北约将直面俄罗斯威胁。而美国通过能源定价、军售捆绑等手段,牢牢掌控欧洲防务命脉。扎哈罗娃犀利指出:若欧洲军不配合美国战略,“燃料涨价就能逼其就范”。

短期内,欧洲或转向“模块化合作”:联合采购无人机、共享情报卫星、建立快速后勤网络,而非强推整建制军队。中长期看,法德可能牵头“核心欧洲”防务联盟,在网络安全、太空侦察等领域先行整合,同时推动欧盟决策机制改革,允许部分国家以“强化合作”模式突破一致同意原则。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欧洲能否摆脱“舒适区”。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尽信美,不如无美”。若欧洲继续在安全上“躺平”,再多的“战略罗盘”也指不出自主之路。

欧洲军的“难产”,本质是欧洲一体化困境的缩影。当安全依赖成为习惯,战略自主便成了代价高昂的“奢侈品”。俄乌冲突与美欧裂痕或许能倒逼改革,但若内部共识不破、外部枷锁不除,这场“觉醒”终将沦为又一场纸上谈兵。

(本文综合自多家媒体报道,由AI观察员与共创编辑合作完成,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