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寻玉之旅——青海省格尔木市玉石矿勘查工作纪实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02-09 21:29
昆仑玉,青海省格尔木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昆仑玉,又称青海玉,产自昆仑山脉东缘如青海省部分,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昆仑玉质地细润、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可分白玉、灰玉、青玉、白带绿、糖包白等。2008年,昆仑玉成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自此名扬海内外。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昆冈即昆仑山。
矿区所在昆仑山脉
2024年7月,省地矿局鲁南院承担了青海省格尔木市某玉石矿勘查工作,开启了昆仑山寻玉之旅。7月15日,鲁南院西部分院项目负责徐然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行人,从格尔木市驱车4小时来到工区。
项目部地质队员合影
由于项目部位于偏远的无人区,首先需要解决饮水问题,到项目部第一天,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在一条时有时无的小溪旁边挖了一个蓄水池,用于生活用水,虽然味道偏咸,但对于项目组成员来说,能就近取水,已是一件幸福的事。
用铁锹挖出储存生活用水的蓄水池
工区海拔3100m-3400m,平均海拔3200m,属高原、高寒、缺氧地区。因此,到达工区安顿下来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高原地区工作安全培训,使工作人员具备高原工作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和突发状况,保证勘查工作安全、高效进行,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徐然强调:“安全是项目开展的最基本底线,一切工作开展以安全为前提”。
对技术人员、驾驶员进行野外工作安全培训
进行完安全培训之后,根据项目勘查实施方案,首先开展的1:10000地质修测和1:1000地质测量工作,以大比例尺填图扫面为基础,逐步揭开这片土地下昆仑玉的神秘面纱。
清晨,天边才泛起一丝鱼肚白,徐然就招呼项目组成员从简陋的活动板房中起身。七月的格尔木,天气炎热,最高气温高达35℃。队员们迅速收拾好行装,简单吃过早饭后,便背着沉重的地质包和矿泉水,迎着烈日,向着目标路线进发。
作为一名地质队员,当然是跑路线的主角。他们要沿着预画在地形图上的线路,不管多么崎岖难行,都不能左右偏离过大,否则就要和两旁的其他跑路线者的工作重叠了。炎炎烈日之下,他们不时敲打岩石,不时测量岩层产状,不时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或定地质点位,或画露天素描,或采取岩石样品。
野外地质记录
走在玉石矿区的崇山峻岭之间,那高悬的大太阳肆意的烘烤这每一寸肌肤,爆表的紫外线毫无保留的释放在每一个地质人员遮盖不住的皮肤上,抬起头,直觉光线太过强烈,刺的眼睛生疼,不得不眯起双眼。阳光如同细密的火网,笼罩着周身,不一会儿,身上便涌起燥热之感,汗水也顺着额头、脸颊不断滚落。
炎炎烈日下工作的地质队员
中午时分,因为全部都处于太阳暴晒之下,找不到阴凉的地方,大家只能随便寻一处地方,席地而坐,开始吃午饭。所谓的午饭,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干粮和被太阳晒的发温的矿泉水。在太阳底下,干粮显得格外的没有滋味,但队员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对于他们来说,能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填饱肚子,已经是一种满足。
短暂的休整之后,队员们又继续忙碌起来。他们穿梭在山谷之间,攀爬陡峭的山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在寻找玉石矿脉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在连绵的山脉中不断的攀爬,一天下来常常都已经累的精疲力尽。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这片炙热的昆仑山脉温度降了下来。完成了一天的填图任务,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营地。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和满足的光芒,因为在这一天的辛勤工作中,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
回到营地,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又开始整理当天采集的岩石样品和记录的内容和数据。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今天的工作情况,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活动板房里,昏黄的灯光摇曳着,映照着他们专注而坚毅的脸庞。总结完一天的工作情况后,徐然根据分析研究当天的成果,安排好第二天的路线、人员及工作重点方向。
忙碌一天的工作已基本上到晚上10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徐然爬到附近一座200米高的有电话信号的山顶上,与远在山东的家人打电话聊会儿天。电话接通后,电话那边传来6岁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都想你了”,电话这头的徐然说:“爸爸也想你了,你今天上学在学校都学了什么呀”,徐然迅速岔开话题,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儿的这个问题,因为地质队员基本要根据野外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安排情况,最后才能确定收队回家的时间,和女儿说要好久,怕她伤心,又不想说快了快了来敷衍女儿,所以只好转移话题。
八月份,山上的雨季如期而至。隔三差五降雨,如同不知疲倦的鼓手,敲打着项目部的板房。由于长时间的雨水冲刷,板房普遍出现了漏雨的情况。雨滴顺着缝隙,淅淅沥沥地落下,打湿了床铺、弄潮了衣物,严重影响了项目人员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这持续的降雨也让工程进度被迫放缓,大家看着阴霾的天空,心中满是无奈与焦急。终于,雨停了。一辆项目车辆行驶在必经之路上,然而,由于河道汇水量过大,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辆刚行驶到一处,便突然陷入泥沙之中,任凭司机如何加油、换挡,车轮只是在原地疯狂打转,溅起高高的泥花,却始终无法前进分毫。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恰好发现一公里外有部队的挖掘机正在施工。项目经理徐然眼睛一亮,来不及多想,立刻朝着部队施工的方向飞奔而去。见到部队施工人员后,徐然焦急地说明了情况,请求支援。部队施工方十分热心,毫不犹豫地安排挖掘机前往救援。在挖掘机的强大牵引下,深陷泥沙的越野车终于重获“自由”,成功摆脱了困境。
车辆陷入河道中救援现场
地质填图完成后,根据填图成果,在成矿前景较好区域,进行探槽工程施工。
转眼间,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徐然和项目组成员一呆就是半年,时间来到了十二月份,十二月的格尔木已是严寒之地,工区宛如一座冷峻的冰雪之城,寒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呵出的气瞬间结成白霜。队员们迅速收拾好行装,简单吃过早饭后,便背着沉重的地质装备,迎着刺骨的寒风,向着目标区域进发。
寒风依旧呼啸着,吹得人站立不稳。队员们的手早已被冻得通红,甚至有些都生了冻疮,但他们全然不顾,专注于手中的工作。长时间的野外作业,让他们的脸庞变得黝黑粗糙,岁月和风雪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从酷暑到严寒,从抵抗爆表的紫外线,到抵抗爆厚的暴风雪,地质队员们从未退缩。
十二月的项目部
金有价,玉无价,青春无价,奉献无价。鲁南院地质工作者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常年奔波在野外一线,与山川为伴,与日月星辰为伍,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寻找着宝贵的矿产资源,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廊。每一份脚踏实地的努力,终将汇聚成奔涌向前的大江大河。鲁南院青年地质队员将不忘地质报国初心,积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接好鲁南院向西部发展的“接力棒”,以“青春”执笔,为绘就西部大开发的美丽画卷作出积极贡献。(西部分院 孟祥超、徐然 )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