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周其运丨最后的中医
二安故里
2024-12-19
最后的中医
提及我的祖上是中医世家,许多人或许要惊讶万分,不但外人或许要质疑一番,有时连我自己也寻觅不到中医世家的影子。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曾祖父向前追溯的许多先祖,都有一手中医的绝技。
童年时,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家族的中医绝技在曾祖父手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留存许多近乎奇迹的传说,许多奄奄一息者也在他的妙手回春中起死回生。记忆最深刻也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一个人得了远方青年绝症,整天头痛欲裂,近便找了好些医生,药吃了很多,钱财也开支极大,病情却毫无转机,人有健硕迅速骨瘦如柴。经过打听,最终找到曾祖父,曾祖父的治疗手段虽然也是望闻切,却并没有问,对方准备介绍病情,只是说,我知道。然后开了一剂药房,不似其他医生般字迹龙飞凤舞潦草不堪,曾祖父的字迹极其工整,稍微识字者都能轻易辨识,据说那一手好字倘若做私塾先生也极为稳妥。
开完药方,安排完注意事项便离开了,过了两三日,那人的病症明显好转,不出月余竟然完全痊愈。
不仅众人惊讶万分,治疗过的远近的医生也格外好奇,于是有聪明的医生讨了药方,却发现只是比他们多了一味土灶铁锅底部的黑灰,却始终无从知晓玄妙之处。
曾祖父的医术却没能在后人手中完成持续的传承工作,却在外人中选了四人做徒弟。据说本来可以多培养几个弟子,也有许多人有做学徒的愿望,由于曾祖父极其苛刻的要求,最后只选了认为合适的四人。我记事时,曾祖父的徒弟也只剩下一人,由于是曾祖父弟子的缘故,走动的便亲近许多,我们称呼表爷。他的医术自不待言,尤其善用使用偏方见长,虽然依然用中医方法治病,最奇特的是药物成分,比如治疗皮肤病加柴禾灶灰,简单寻常物的排列组合却总能取得神奇疗效。
但他总没有弟子,在一个春节到我家走动,顺便应约熬制了许多膏药,凡事亲力亲为,从加入药材、红枣、蜂蜜等配方,到加水添柴,所以呆的时间较长,其间说了选择弟子的标准,首先要有德,具有医者父母心的德行,其次要具有一定的天分与勤奋。所以也曾有许多帮手,也刻意留心了一下,有的有天分但懒惰,有的勤奋却无天分,最可惜的一位有天分也勤奋,本来初步选定收为弟子,可是一次一起出诊,路上看到一只癞蛤蟆,弟子竟然一脚将其狠狠踹走,而不是等待或轻轻移开。然后对着诧异的众人解释,虽然中医药材始终要用到自然生物,但要知敬畏懂感恩。既要善于合理利用自然,又要重复尊重保护自然,这既是中医的基础和前提,也验证了医德与品格。
他的言语让众人纷纷赞许,然而又无不担心他的年长,生怕有生之年来不及传授弟子医术失传。然而,他似乎始终坦然自若的面对周遭方物,传授医术的标准始终没有折扣,既当做一种梦想,又看做使命与机缘,如此沉得住气令人惊叹不已。但人们的担心似乎并非多余,终于一日,年长的他忽然去世,于是中医绝技彻底失传。只是,人们经常想起他的崇高医德和高超医术,在深深的怀念中也洋溢在浓烈情感中对于故乡诸多过往的追忆,籍以慰藉依然沉浸于曾经美好时光思绪间无处安放的灵魂。
作者简介:
周其运,文学爱好者,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历史随笔及文艺评论共100余万字;在《中华文学选刊》《情感读本》《中国诗选刊》《中国统计》《中国信息报》《兵团文艺》《青岛财经日报》《椰城》《雪莲》《做人与处事》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文章100余篇;荣获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作品征集优秀作品奖、第二届“诗词中国”大赛1月份月度特别奖及年度二等奖、“第八届青少年冰心文学奖金奖”、2014年中国电信原创平台作品征集大赛原创文学十佳学员;多部作品入选《中国美文:21世纪十年精品选编》《中国散文佳作100篇》《2012最受中学生喜欢的散文精选》《中国当代千人诗歌》等多种刊物。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