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你了解多少
尹燕忠
2024-12-19
关于冬至,你了解多少
俗话说:“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作为冬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今年(2024年)的冬至落在12月21日,即农历冬月廿一。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标志着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随着冬至的到来,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缩短,这不仅是冬天正式开始的标志,也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重要时刻。
冬至的来历
冬至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已有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古人便利用土圭观测太阳,准确测定了冬至这一重要的天文现象。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学的高度认识,更体现了农业社会对季节变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根据《周易》的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这句话揭示了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预示着春天的脚步正在悄然接近。
各地冬至习俗
北方吃饺子:在北方,民间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意味着吃了饺子可以防止耳朵被冻伤。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美好祝愿。
南方吃汤圆:而在江南一带,冬至有吃汤圆的习惯,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汤圆圆润饱满的形象,寓意着团圆和睦,传递出浓厚的家庭情感。
九九消寒图:一些地方的人们会在冬至那天画一枝素梅,上面有八十一瓣花,每天染红一朵,直至花朵全部染红,寒冬已过,春暖花开。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关于冬至的故事
关于冬至的故事众多,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张仲景发明饺子”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卸任返乡,见到乡亲们面黄肌瘦,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十分难过。为了帮助大家抵御寒冷,他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了这种食物后,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冻伤渐渐痊愈。从此以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张仲景的做法,制作“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生。
冬至的意义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亲情、友情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冬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了解和传承。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汤圆,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暖的情感纽带。
这周六就要到冬至了,你是否已经计划好要和谁一起度过这个充满意义的日子呢?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与朋友一起分享喜悦,冬至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好时刻!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