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美学与叙事伦理——山艺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评《如父如子》(一)

山艺刘强电影公嗨课

2024-12-14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编者注:2024年12月7日,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系列行动、广播电视编导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支持项目、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电影导演专题研究》现场教学——《如父如子》观影品鉴会在华亿影城成功举办。此次观影品鉴会由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晓东副教授担任学术嘉宾、片段观影主理人郭龙丰担任学术主持。

品鉴会上,山艺20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8位研究生针对影片的艺术特色、叙事伦理、电影美学、视听修辞进行了深刻的评析,现将8位同学的短评编发,以飨读者。

今天编发《如父如子》系列短评一。

《如父如子》:物哀美学的抒写与家庭价值观的反思

岳凌菲 20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如父如子》于2013年在日本上映,2024年12月6日登陆中国内地大荧幕。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静态叙事的特点以及物哀美学的风格,聚焦于两个不同阶层家庭在得知6岁的儿子被抱错而陷入伦理情感抉择的故事,传达出对于不同家庭价值观的反思。

影片运用大量长镜头、远景和旁观者视角观察着两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通过照片这一情感媒介,深化物哀之美。如父子在溪水边对话的场景,景大于人的构图模式深刻符合了日本传统美学的诗意化理念。缓慢叙事、大面积留白、人物间的距离感体现出日常生活中平静自然下的淡淡悲伤。而作为情感证明的照片,巴特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意趣,即通过照片向观看者传递可理解与交流的社会文化空间;另外一种是刺痛,即照片可以刺激与感动观看者的或是某个局部、或是某个细节。电影通过照相机拍摄多次记录了家庭的情感记忆,但在看到庆多偷拍的照片后,照相机的情感功能发挥至最大化。父亲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关心以及对儿子忽视的刺痛感,决定重新审视亲情伦理和血缘关系,并在林荫道上与庆多和解,同时实现了作为父亲的自我成长。

正如戴锦华在评论是枝裕和时指出的:“(是枝裕和)始终都是以极端内敛、寻求和解的态度,使得他在触及社会时有敏感度,但没有锐度。”《如父如子》在构建两个家庭不同价值观的同时,以生活化的情节阐述价值观在时间维度上的冲突与消解。影片多次运用场景展现两个阶级的并置关系,如面包车/高级车、商住一体房/独栋小别墅、煎饺/牛排、傻瓜机/高级单反、教育差异等。在换子后的亲子接触中,面对良多的缺席与斋木的在场,两个孩子认可斋木使得良多产生对于家庭秩序的重建。而对于触及阶级这一敏感议题,导演选择最终以两个家庭和睦走向房屋的画面结尾,完成阶级鸿沟的弥合。

日式美学风格延续

李品臻 20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如父如子》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日式美学风格,使生活化的戏剧故事以纪实温暖的方式生发而出。是枝无意审判、揭露社会文化的黑暗之处以及社会的变迁过程,而是着意探讨社会文化中的个体,即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多维关系,以此来构筑种种家庭伦理故事。《如父如子》便是以“人”为中心,主要讲述了因“错抱子”事件而引发的家庭故事,影片将镜头聚焦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之于是否换子的情感抉择,借以虚拟性的故事引发观众思考“血缘传承”与“情感羁绊“孰轻孰重的伦理问题。

为强化“血缘”与“情感”这一二元对立冲突,是枝裕和塑造了两个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日本家庭以及性格相异的父亲形象,二者相互之间形成了彼此的镜像关系。事业有成却缺少对孩子的陪伴的野野宫,以及更好更多创造孩子的陪伴空间却无事业心的斋木,在换子事件的初始阶段分别代表了“血缘”与“情感”这一家庭伦理问题的两极,同时也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不同家庭伦理观念。以野野宫为代表的精英主义更多地承袭了来自父辈的社会经验,秉持着传统且守旧的以“血脉“为中心的伦理观,其强制性地致使孩子遵守一样的人生经验与生活理想,严厉苛刻地对待孩子日常细节,无时无刻不建立着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家庭氛围也因机械式的教育方式而淡漠,父子之间总是间隔着一种适当的情感距离,父亲形象因童年陪伴的长期缺席而不完整。野野宫“未完型“的父亲形象因此致使其最初选择了“血缘“。反观,斋木一家,相较于客观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更加注重长久陪伴之下的情感羁绊,斋木的“不上进”使得即使置身于拥簇的生活环境中,父子关系及家庭氛围依然轻松自在,家人之间具备着紧密的情感关系。斋木正是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下的新父亲形象。由此,两个父亲自身的相异性构成了对传统父子伦理、家庭伦理的反思。 在影片的叙事中,野野宫为代表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致使他逐渐失去了家庭的话语权,而在看到儿子在相机中留下的照相后追悔莫及。至此,“血缘“与“情感”的伦理天秤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择优之下,最终向“情感”倾斜。影片最后,林荫之下,父亲乞求原谅,父子以拥抱达成和解,以情感的告胜而落幕,野野宫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父性,父亲形象也因此完整,成为了父亲。这同时迎合了《如父如子》的日文片名——“于是成为父亲”。

在字幕呈现的时间流逝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随之变化且逐渐清晰。温情与悲观,虚拟与现实,影片始终以平和的基调叙述着超越血缘中心的家庭亲缘关系的重构,将温情娓娓道来,而影片并置的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也在时间的缓缓流逝中最终消解。

以父之名:《如父如子》中伦理、文化的冲突与和解

朱富健 20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如父如子》由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编导,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阳子、中川雅也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两个不同阶层的日本家庭因突然得知彼此孩子被抱错的意外而陷入家庭伦理困境的故事。电影以野野宫良多为叙事重心,既探讨了家庭结构中的父子伦理关系,又实现了对于精英文化的价值反思。

电影所探讨的核心伦理矛盾在于父子间血缘的关联与真挚情感间的对抗。在传统父权制观念统摄下的两个家庭,他们以传统的血脉联系为核心,选择通过交换保存自己的血脉联系。尤其是野野宫良多,其原生家庭是父母再婚的重组家庭,作为家庭的“闯入者”继母,他始终选择沉默乃至冷漠的态度。因此这种创伤在影片内为其选择以血脉为核心的重视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种对于血亲离散的恐惧支配其选择将有六年养育之情的儿子庆多狠心抛弃。但随后在一次次的相处之中,在互换的矛盾之中,情感再一次将这对父子联系在了一起,亲情的力量逐渐渗透其内心,回忆历历在目,终因相机的记录解开了自我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情感最终超越了血缘。

其次电影以两个家庭为文化观念的切口借此反思了精英文化的急功近利性,两个家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文化价值统摄下的家庭类型,彼此之间相互对照。以野野宫良多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在育儿观念上严厉苛责,急于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一切目的在于把孩子培养成成功人士,庆多孩童快乐的本性遭到压抑,在这种高压生活之下,处处小心谨慎,以父为自我典范,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造成了父子间不平等的关系结构。反观斋木家庭,导演也并非持有完全褒扬的态度,他们有着贪图小利的陋习,但有温暖祥和的家庭氛围,父子之间平等亲密的关系态度,与野野宫良多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斋木在此种环境下,性格上更加开朗勇敢。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下所形成的父子关系,导演有意的反思精英文化语境下,人们过于追求成功,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但电影最后消抹掉对阶级的再现,这恰恰符合是枝裕和本人极端内敛、寻求和解的态度。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的叙事艺术

赵兴舟 20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如父如子》讲述的是两个不同阶层的日本家庭因意外抱错孩子产生交集的故事,许多豆瓣中的网友称其剧情狗血,但得益于是枝裕和用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将故事娓娓道来,在和风细雨的小细节中拨动观众的心弦。

首先,是纪实的叙事拍摄手法。是枝裕和早期从事纪录片的拍摄,对其后续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纪录片拍摄经历让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关注现实的动力,注重描绘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善于刻画人在异化家庭中的心路历程。影片中很少出现主观镜头,摄像机总是一种客观存在,甚至于将摄像机隐藏起来。虽然与纪录片一样都是客观的拍摄,但是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纪录片虽是客观的纪录事件,但是摄像机是始终存在在被摄者面前的,这必然会造成主观的介入。而剧情片纪实的拍摄手法,是通过拍摄构图、角度和调度实现拍摄手法上的隐藏,而并非如同纪录片一样是观念上的客观。《如父如子》正是通过这种拍摄手法,多全景少特写,镜头运动幅度小,大多为全景的横摇,并且安排很多如买灯泡这样的纪实性场景设计,将情感在无形之中传递。

其次,是对比的叙事策略。影片中两个家庭,是两个阶级,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是枝裕和在拍摄手法上的克制导致的矛盾减弱,在对比之中得到了解决。影片发展的核心故事是发生在两个家庭的交织中,人物情感的转变也是在两个家庭来回切换之中让观众有所共鸣。这种对比是多方面的,在人物性格、价值观念、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对比,为父子、家庭、血缘的意义提供了更多的诠释。

未完待续,明天我们将推出《物哀美学与叙事伦理——山艺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评<如父如子>(二)》。

文字 | 2024级影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

摄影 | 林玫萱 李品臻

海报设计 | 张安旗

编辑 | 兰少岳

审核 | 刘强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