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池珠丨走进博物馆系列(二)辽宁省博物馆
马池珠
2024-12-13
瑞鹤图:皇帝是导演
10月25号到辽宁大学参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会,下午报到,办理入住后,看到会议微信群里有人发辽宁省博物馆的照片。到外地出差,习惯去当地的博物馆,免费,还显得有文化。已经3点了,也去看看?说走就走。
打上车,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管理人员说,5点关门,你们先上三楼排队看皇帝的画,再看别的展览。听人劝吃饱饭,赶紧上三楼。
果然,有一长列队伍,还立了一个牌子,此处还需要一小时,看看后面的长队,估计三小时后才能看到。以前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看网红熊猫花花时才有这种壮观的排长队景观。
一小时后就关门了,到底是啥,走到头,隔着三层人墙瞅瞅,看不到。提示牌上写着,是宋徽宗的《瑞鹤图》。突然想起来,我办公室就有这幅《瑞鹤图》局部,是聂教授送的赝品,回去独自欣赏吧,不用在这挤油油。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张灯结彩,皇宫正门宣德门前更是热闹非凡。忽然,一群仙鹤翱翔空中,鸣声悦耳,盘旋良久,最后缓缓向西北飞去。人们纷纷仰首观望这一景象,惊叹称奇!宋徽宗也看到了这美好的景象,仙鹤来仪,让30岁的皇帝兴奋不已,天降祥瑞啊,国运昌盛的好兆头。于是,宋徽宗回宫将这难得一见的景观画了下来,画后他以自己独创的瘦金体在画的左侧自题“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欝,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 ...感兹祥瑞,故作诗以纪其... ...”。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名作——《瑞鹤图》。
画面上的仙鹤,或振翅高飞,或引颈长鸣,或蓦然回首,或比翼相随,犹如长空落练,烟云过眼,飞鸣宫门之上,久久盘旋。
更有两鹤,停落鸱吻,左边一只昂扬,如君子振衣。
右边一只静立,若处子出尘。碧蓝的青空下,朱红的斗拱间,群鹤联翩而至,宛转飞旋,不肯离去。
这仿佛仙境般奇妙的景象,被记录在一幅画卷之中,成为后世关于青空与白鹤最美的记忆。
《瑞鹤图》虽然为祥瑞之图,但是就在此图创作的15年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梁,宋徽宗、宋钦宗爷俩被俘,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押送北方金国,北宋灭亡,这就是岳飞《满江红》里说的“靖康耻”。
之后《瑞鹤图》流落民间,元代中期《瑞鹤图》曾经为胡行简收藏,元末明初僧人来复曾在《瑞鹤图》上题跋,后来又经项元汴、吴彦良等人收藏。清入内府,备受诸帝珍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
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瑞鹤图》连同其他一些书画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1945年8月17日,溥仪从伪满皇宫中出逃,途经沈阳时被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看这幅照片,溥仪是一脸的惊恐,想必徽宗父子被金人俘虏时也是这般模样吧。
包括《瑞鹤图》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随即被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最终归入辽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宋徽宗与溥仪,两位当朝的末代皇帝,命运竟然是一样的悲催。严格来讲,徽宗不是北宋末代皇帝,钦宗是,但也是因为金兵南下,要打仗了,徽宗赶紧让位给儿子钦宗,也够昏的了。
《瑞鹤图》是无价之宝,2012年宋徽宗的“瘦金千字文”(见下图)拍出了1亿6千1百万的高价,而这幅《瑞鹤图》既有画又有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有专家估价起码得10个亿,或许会更高。
徽宗酷爱艺术,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当个中国书协、美协的领导没一点问题。在位时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此外,他对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是作为北宋的皇帝,在后人眼里却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回到题目,皇帝怎么会是导演呢?
画中的仙鹤是丹顶鹤,丹顶鹤是候鸟,正月时节,东京汴梁天寒地冻,丹顶鹤早就应该南下避寒了,怎么会在北方出现呢?倒是皇家动物园养了一些丹顶鹤,有徽宗明示,下面的官员立马照办,徽宗导演的天降瑞鹤就上演了,他是北宋第八代导演。当然,他也是跟祖上第三代导演宋真宗学的。
泰安,寓意“国泰民安”,位于泰山脚下,我在那里生活多年。泰安有一处遗址,叫天书观,这个名字就跟北宋最著名的大导演宋真宗有关。
话说北宋和大辽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虽然以每年三十万银帛的巨大代价换取了与契丹的友好关系,但自尊心上也遭受到了严重打击,花钱买平安,有点窝囊。如果换了别人,喝个小酒、撸个串、打个掼蛋,也就过去了,可偏偏宋真宗从小就爱面子,此等耻辱,必然要通过一番轰轰烈烈的洗礼才能洗刷掉。
于是,大臣王钦若给束手无策的宋真宗耳语几句,主意有了。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宋真宗对众大臣说,去年十一月曾经有神人入梦,说“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皇上都说降天书了,那得降啊!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在左承天门屋角挂有黄帛,应当是上天降下的“天书”。于是宋真宗和众臣赶紧到那里,将天书迎来,只见上面写着“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这就是所谓的天书了。
“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天上飘来21个字,那就是祥瑞。宋真宗非常高兴,先改年号,改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在当年三月,以王旦为首率百官及民众二万多人接连多次上表请求举行泰山封禅大典,既然众望所归,朕就从了吧,顺应民意啊!下诏在十月东封泰山,任命王旦和王钦若分别担任封禅的大礼使、礼仪使,筹备封禅事宜。
在此期间,王钦若在泰山脚下又发现了一封“天书”,真跟掉馅饼似的,祥瑞不断啊!随后快马加鞭,将天书送往京都,宋真宗大喜过望,众臣都大赞拜贺。宋真宗下诏,在泰山“降天书”之地建殿立祠,名曰“天书观”(下图为天书观旧貌,上世纪50年代被毁,十三级铁塔也仅剩三层,被移至岱庙保护。),并将六月六日“降天书”的这一天定为“天贶节”(贶,赏赐之意),每年这时举国欢庆。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四月,宋真宗下诏在京都开封修建玉清昭应宫,供奉“天书”,遭到王旦在内的群臣反对,最终却被丁谓说服开建,昭应宫历时七年建成,有房二千六百一十间,仅铸造“玉皇”、“圣祖”与真宗像即用金一万两,银五千两,耗资甚巨。
十月初,宋真宗东巡,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笠年下诏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下图为宋天贶殿。
斋戒三日后,登泰山,于山顶“封”祀天帝。次日又到西南社首山“禅”祭地神(下图为模仿宋真宗封禅泰山的表演《封禅大典》)。宋真宗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这次活动总共折腾了整整四十七天,浩浩荡荡的一场封禅闹剧才终于落下帷幕。
可以说,第三代导演宋真宗把“天降祥瑞”玩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宋真宗享受到了泰山封禅大典的甜头,往后更加沉浸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中,粉饰太平、自欺欺人。也正因如此,自宋太祖建国以来的积蓄消耗一空,北宋国力渐衰,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
他的后人宋徽宗也学会了当导演,如此反复的天降祥瑞,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泰安市东岳大街上河桥旁有记录这段历史的天书观遗址,泰山东麓的天烛峰景区晚上有《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场面震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突然想起前几天,天气尚暖,院子里一只小白猫咬着尾巴转圈圈,挺好玩的,看到我看它,就盯着我,似乎在说:我自嗨,你管得着吗?!
END
(作者:马池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传媒研究院院长、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