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河
尹燕忠
2024-09-11
故乡的小河
王京元
家乡的小河,流淌在我心头,岸上的家就在我心底,那岸上的柳,那清澈的水,家乡人就在我梦里。
家乡的故事中,年终岁尾,思乡的情绪加重,家乡的小河时时出现在我梦里,梦醒,也萦绕我心头,不肯离去。我想,该是想家了,我的家乡邹平县东代村。
家乡有条河,叫潴龙河,小河弯弯,绕村而过。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里就是我常去的地方。家乡的母亲河,伴我成长,陪我度过了童年的欢乐时光。至今我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河发源于邹平南部白云山脉,由山间泉水和雨水汇聚而成。白云山脉位于邹平和章丘之间,主峰白云山又名玉皇顶,海拔高达729.6米,俗称“小泰山”。整个山群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约十公里,总面积50余平方公里。关于河的形成,有着美丽的传说。据说是有天上一头神猪化龙降临人间,造福人类,化成此河,故名潴龙河,潴的意思是水流停聚的地方。潴龙河历史悠久,流经了一个个朝代和无数岁月。河水从山间满怀深情款款而来,悄声细语,顽强执着地默默流淌,一路向北,蜿蜒而去。河流像一条血脉,流经之地都是河流滋育的故土,诞生了无数宝贵的生命。小河沿岸,这片肥沃的土地,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历史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小河周围可是块风水宝地。河主要用来泄洪,滋润万物,涵养水源。小河沿岸,风景秀美,村庄密集,相隔很近,几乎首尾相连,南北长十余里,大大小小的村庄,排成一字长廊。人口密度大,商品意识浓,这里是邹平县好生镇百姓聚集之地。往东走几里路,就是周村,人称“旱码头”,“金周村”,人们常去周村,赶集上店,买卖物品,生活便利。河流是村庄的血脉,是乡村扎根于泥土的根系。纵横密布,和着故土的呼吸心跳,历尽沧桑,得以延泽绵长。小河造福了一方百姓,这是上苍的安排,天赐之福。
小河对沿岸的生态和水源有着极大的影响。只要河水不干,天气再旱,大田里的水位皆与河水持平,水源丰盛,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耕作和生活。那时家乡盖屋,需用河沙、石灰和泥,将石块砌垒成根基,河沙皆取自河床之中。冬天到了,河水异常清澈,人们在河水附近挖一小坑,早上坑中积水,甚是干净,人们可用河水做饭,做豆腐。河水做的豆腐格外滑嫩好吃。村子南边有个河阳村,多年利用河中泥沙,发展起了花卉产业,收入颇丰……
我家坐落在小河岸边,我就出生在那里,祖屋是三间宽敞的土屋,麦秸铺顶,土坯垒墙,冬暖夏凉。两边有着东西翼的厢房,还有东屋和西屋,大门朝南,门是木制,有一个庭院,院子南边有香椿树和枣树。我村的名字叫代家村,因我县有个村和我村重名,后来我村改名为东代村。村子很小,50来户人家,300多人。河水自南而来,流经村头,九十度大拐弯,掉头往东再向北,绕村而过。
村东河上有座石桥,名曰“大桥”,名不副实,桥不大,也不高。石块垒砌而成,很是坚固,路面由石条铺就,下有三孔,四面石墙承载着桥重,桥一人多高,供车人通行。那时周村至邹平的农村公路,经小桥穿村而过,人称“大道”,自然形成。河道弯弯,浑然天成,春天天旱,水量较小,水不断流;夏秋多雨,水量猛增,河流湍急,波浪滔滔。大雨刚过,人们纷纷到河边观景,名曰“看山水”,看那波浪滔滔,汹涌澎湃;小桥周围人山人海,有人观景,有人因水漫“金桥”,阻路难行。
平时河里非常热闹,水量不大,河水清澈见底,孩子们常去河里游泳,嬉戏玩耍。我小时常与同伴去河中逮鱼摸虾。用纱布做好捞鱼网,类似捞鱼虫的小网,固定在木杆顶端,用来捕捞。有时也会下水摸鱼,鱼多藏在绿苔中,人悄然临近,猛一扑抓,常手到擒来,水中无大鱼,多是小鱼小虾。麦收季节天气干旱,水量减少几乎断流,人们常在河里取一段两头封堵,人在水中奋力搅拌,将水搅浑,呛得小鱼纷纷露头呼吸。人们拿起事先备好的筛、筐、瓢、盆等,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将鱼儿一气捞光,方才罢休。人们捞的不仅是鱼,是在享受捞鱼的过程和快乐,人们高兴而来,斩获而归。有时我们在河中游泳,河水很浅,水深齐腰,有时没及胸部,人们安全无恙。游泳时也不讲究姿势,多数是“狗跑式”,家乡叫“打澎澎”。人入水中,两手奋力拨水,两腿交替击打水面,不断发出砰砰的声响。我们一个个成了浪里白条,欢声笑语,游个不停,累了则上岸晒会儿太阳,放松休息。欢乐的日子,幸福美好,无忧无虑,痛快惬意,优哉游哉。
大人们也常去河里洗澡,有的在钓鱼。我村有个人叫安文礼,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手巧心灵,他有一手钓鱼绝活。自己制作钓具,鱼钩挂上苍蝇,不加坠石,钓竿甩出,逆水表面拖拽。鱼儿频频上钩,多是小白条,美其名曰“钓飞食儿”。他也很会逮鱼,常挽起裤腿,下河捉鱼摸虾,收获颇丰,满载而归,令人佩服。
小河孕育了一方百姓。两岸土地肥沃,一色平原。这里庄稼茂盛,茁壮成长,人们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因离周村近,长年累月受周村古商城的熏陶影响,自古经商做买卖的人多。我村人家很多是绳匠,打绳子是他们的特长和副业。种植苘麻长大,夏天收割捆好,放入水坑中沤制,过些日子捞出剥皮晒干,即为麻。用纺车将麻纺成经子,用绳车合股,做成绳子。绳子有井绳,捆物之绳,拴牛的缰绳等多种多样,各种绳子粗细不等,规格不一。邻村苗家村,二槐树,很多人家有合线的手艺,将纺好的纱,上劲合股,这是织布的一道工序。届时路边立起许多木架,白色的棉线挂在架上,匠人用木梭搓动线端的吊锤,锤子不停转动,线就上劲了,然后将线合股再如法抛制。各村有着各村的绝活,乔家村、院上村户户都会吊粉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这里先知先觉,敢想敢干,大显身手。我村1985年就办起了名震一时的村毛纺厂,生产做衣服用的毛呢,是好生乡第一家最大的私人企业。安置了很多劳动力,富裕了一方百姓。厂长韩克明比我大几岁,很有闯劲,是农村改革的先锋。时任邹平县委书记董凤基同志经常来厂检查指导工作,附近村庄很多人都在厂里打工,红红火火,远近闻名。现在的好生乡经济发展迅猛,个体私营经济遍地开花,兴起了沙发生产热潮。周村有个“凤阳沙发厂”遐迩闻名,村民纷纷弄来图纸仿造。相继诞生了很多弹簧厂、沙发架厂、沙发套厂、组装厂等。分类很细,各地的能工巧匠,纷至沓来,齐聚好生镇。南方人也来了,湖北,安徽等地的人们吃苦耐劳,他们拖家带口,租赁村里闲置的房屋,长年在此谋生。好生镇沙发产业兴起,成了远近闻名的沙发之乡。这里建立了批发市场,诞生了很多经营业户。有的生产经营,有的批发沙发原材料,销售、维修生产工具等等,门类齐全,如火如荼,一片繁荣景象。现在产业升级又搞起了家具生产,自广东购入数控设备和生产流水线。将木料放入,生产出各种型号的板材,经组装而成楼房装修的材料和家具。故乡的人们,生活富裕,吃穿不愁,产业发展安置了大量百姓就业,收入颇丰,只要勤劳肯干,就衣食无忧。
历史的发展,岁月的更替,潴龙河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焕发了勃勃生机。20世纪70年代初,小河改道,加深加宽。从我村一路向东,避免水漫河堤,保证了群众安全。村南河上架起了新桥,这才是真正的“大桥”,桥面宽阔,一色水泥钢筋筑就,坚固美观,车人通行,异常方便。河坡水泥方砖铺就,两岸建了人行道,沥青铺面。两岸栽满了树木花草,鸟语花香,一派美丽景象。
家乡的小河养育了我,家是亲情,是那割舍不掉的骨肉情深,我的身上流动着父母的血液。河流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我情感的港湾,在我走过的人生岁月里,始终如一地陪伴着我,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真谛。小河是生命的源泉,滋养着大地,见证了村庄的兴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故事,承载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
故乡的小河,伴我成长,是我童年玩乐的天堂,让我无忧无虑健康成长,编织了无数美丽的梦想;给我快乐,给我希望,给我信念,让我感受着爱的温暖。让我这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向何方,都记得回乡之路。小河造福了故乡,孕育了故土,融进了历史的传说与百年沧桑,繁荣兴旺的新貌已映入我的心田,并带着诗意与遐想继续流向远方……
王京元,男,原籍山东邹平市,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平阴县委常委,平阴县退休干部,近年来开始学习写作。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