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丨潍坊:莱州湾畔的将军故居

山东政协微信公众号    2024-02-03 19:08:29

在渤海莱州湾畔坦荡无垠的盐碱滩上,有一个古老美丽的村庄——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村子的南端,坐落着一处青砖灰瓦,富有浓郁胶东建筑风格的二进式四合院。这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完好保留了历史原貌。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发射将军”——新中国开国少将李福泽。

李福泽将军

李福泽1914年出生,家里是当地的富户,父亲投资参股了青岛啤酒厂、张裕葡萄酒厂以及银行等产业,在烟台等地有房产二三百间。青年时期,李福泽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和进步思想。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舍弃优越生活,毅然投身革命,于1937年9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根据组织安排回家乡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2月,李福泽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组织了昌邑瓦城起义,参与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当时,七支队仅有几十支枪,为使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他从家里拿钱,通过胞兄从青岛买回急需的枪支武装,之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师参谋长等职务,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李福泽故居

李福泽生前曾对下属多次讲述,他参与指挥了上百次战斗战役,最使自己刻骨铭心的,一是抗战时期的“五井战斗”,二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塔山阻击战”。1939年10月,时任山纵一支队一团一营营长的李福泽,与一支队副司令员钱钧带领一营三个连分别在临朐县五井、平安峪休整,夜间突遭日军侵袭。他临危不乱,指挥战士接连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歼灭日军40余人、伪军120余人。“五井战斗”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而且在政治上彻底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八路军游击队游而不击”谎言。《大众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赞誉五井之战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山东抗战两年来的最模范的战斗”。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后,李福泽参与指挥了塔山阻击战。塔山既没有塔,也没有山,不利于防守,并且敌众我寡,但其位置极为重要,守住塔山,就能为我军攻克锦州赢得宝贵时间。作为东野四纵的参谋长,李福泽协助纵队首长组织指挥部队进行顽强阻击,鏖战六昼夜,和兄弟纵队一起打垮国民党军队的数十次冲击,牢牢守住了阵地,用生命和信仰铸就了铁打的“塔山”,创造了坚守防御的经典战例。

1944年6月,李福泽(前排右5)参加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

1958年,李福泽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先后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员,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荒漠一干就是16载。他曾和基地官兵一起饿着肚子,在外国专家撤离后,以“再困难也要为国家争口气”的志气,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在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时,李福泽带着参谋人员,亲自拿着手电筒照明引导发射车进入阵地。当时除了执行发射任务的7名人员外,其余的必须撤到50公里外的敖包山指挥所待命。但此时李福泽却径直来到发射场地下控制室,执意要为发射人员助威壮胆。控制室离地面也就5米多深,若发射失败,这里是首当其冲最危险的地方。尽管地下控制室发射人员苦苦相劝,但李福泽坚决不撤。现场指挥员只好电话报告聂荣臻元帅,才硬把李福泽拽到车上拉了回去。在戈壁滩艰苦奋斗的16个春秋,他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了新中国第一枚地对空、地对地、空对空导弹,“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等发射试验,为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技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6年6月,李福泽陪同周恩来总理观看地空导弹发射。

1996年12月24日,这位戎马一生,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共和国开国将军,因病去世,走完了革命的一生,遗骨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和“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

讲述人:郝光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昌邑市第十四届政协常委,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基层慈善人物”“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好人”“山东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