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放式叠加”迈向“系统性融合”—一全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青年记者 | 2024-01-25 23:05:36 原创
作者:谭筱玲(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戴骋(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讲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24期
导 读
本文检视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问题,认为应当以守正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作为理念遵循,从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内容融合、实践平台融合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融合”的新型培养体系。
问题的提出
面对数字技术革命的深度推进、全球媒介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育迎来了新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机遇期。中国新闻学教育在经历21世纪初新闻学和传播学相互融通所引发的学科和教育第一次“拆墙”之后,又迎来一场由互联网驱动的信息传播革命和媒介生态变迁的巨大挑战,并为此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式开启第二次“拆墙”[1]。在互联网语境中,国内许多院校在培养理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混乱、人才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2],甚至出现学生专业知识浅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3]。彼时,国内学者已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理念[4]、市场需求[5]、培养模式[6]、课程互构[7]问题展开了充分的探讨。此时,对于目前尤其是全媒体环境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重点如何在深度媒介化趋势下进行再调适,尚未引起足够的讨论与重视。因此,如何全面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育人工程质量,如何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介技术的变革,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专家型、全媒化人才,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议题。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问题检视
(一)“大熔炉式”培养:定位相对飘忽,目标失焦。国内部分高校倾向于在原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框架内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方向,通常沿袭过去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知识体系等指标,或根据新媒体变迁态势予以适当调整,鲜有依据业界动向、学界动态设置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呈现为“大熔炉式”培养特点。过去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以培养优秀“新闻人才”“广告人才”“广电人才”为目标,并遵循不同行业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单一型、专业型人才素质结构,形成了同现实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尤其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2.0计划》《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之后,高素质、专家型、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成为时代之需。而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以既有目标为旨归,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和业界需求。实际上,出现培养目标失焦这一问题,既源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尚未根植并贯穿于专业建设之中,还与专业发展与业界现状脱钩,导致人才输送体系有待完善相关。
(二)粗放式叠加:课程教学尚未真正调整革新。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流程已落后于社会需求,单纯依靠书本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业界需要。故而当前许多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本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融合”的培养理念,重视对学生技能与知识理论的双重培育。遗憾的是,部分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创新与改革,依旧沿用过去新闻学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来培养学生,不愿在本质上接纳数字元素。相当多的教师仍然在教授传统的采、写、编、评的知识和技法,要么死守传统理论教学而忽视新媒体语境下课程实践的必要性,要么一味地鼓励学生自学而忽视课程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结构与传统新闻课程框架很相似,不少新增课程甚至只是在原有名称前面加上“新媒体”“数字”等前缀,表现为互联网元素对传统课程的简单叠加,未做到理念层面的深度接洽和真正融合。
(三)技术性融合:盲目追逐新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有研究通过对国内16所院校35个新闻传播专业2017/2018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分析,发现网络与新媒体和传播学专业在核心技能课程分布上至少有50%的重合率,出现盲目追求“技术性融合”的现象[8]。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可以说是离互联网技术最近、对数字技术迭代最为敏感的专业,故国内一些高校采取“技术思维”培养理念不无道理。倘若这种培养方式过度强调新技术赋能、实践与操作,把院校变成职业训练部门,容易出现重“术”轻“学”的现象。研究证实,不论是在当今传媒行业,还是政府机构或企业单位,它们对全媒体人才需求更注重“个人综合能力”,其次分别是“智力素养”“专业能力”“新技术素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而“专业能力”则主要反映在写作能力、新闻素养、融媒体传播等方面[9]。因此,以“技术思维”培养专业人才可以理解,但不能对新技术亦步亦趋,应以互联网为锚点,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锻造全媒体产品研发、融合生产、全媒体传播与运营能力[10]。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进路
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数字媒介形态急遽变化、“新文科建设”“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计划2.0”推进的当下,优化人才培育方式,变革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一)坚持守正创新:“固本”优先,服务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1]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下设的专业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诞生、发展以来,就具备了立足中国国情、重视实践导向的基本特征。只有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找到适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培养进路,才能破解人才培养面临的痛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专业课堂,重视价值引领[13],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更成熟,从而成为立场坚定、报效祖国的卓越人才。因此,专业教育并不只是“术”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主体意识。其一,就课程教学内容而言,要先做好“勘探”工作[14],找准全媒体产品研发、生产、运营等课程的专业元素,深挖育人功能。其二,就教育手段而言,充分结合课程实际,鼓励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去现实生活中发掘、勘探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具有思想价值的内容。例如,“数据新闻”课程中,提倡学生以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为视角,关爱视觉障碍人士在数字世界的“碍”与“行”,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鼓励他们为传播公益事业做贡献,从而彰显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跨界驱动,优化培养生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锚定业界变化、现实需求,弥合高校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之间的间隙,培养全媒体生产、传播、运营、管理人才,提升学生的融媒体表达能力、全媒体叙事能力、新媒体产品研发能力。
要实现上述目标,人才培养必须破除学科目录的固有壁垒,告别行政化的专业设置机制,整合不同领域知识资源,依据媒体融合态势、全媒体传播规律来推动学科之间的跨界驱动、串联、互动和融合,深化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通[15],进而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全媒化、创新型的人才。但多学科之间的跨界驱动、深度融通绝非简单叠加或“拼盘”,而是贯穿培养理念、路径、逻辑之中。具体而言,实现学科互动融合要从打破内部和外部双重藩篱两个维度入手。首要任务是打破内部壁垒,改变“切割式”的培养逻辑,横向打通不同媒介形态,纵向贯穿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流程,以开放兼容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交叉融通。此外,处理好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关系也至关重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积极同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类别展开跨域联动,为人才培养夯实“本专业融会贯通+跨专业创新整合”的双重基础,通过重组、整合自身专业知识集群来优化人才培养生态,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人文知识、实践技能的综合提升。
(三)课程内容融合:打造专业课程包,强化知识衍生发展。信息技术对新媒体行业的持续冲击导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在寻求专业课程设置中“术”与“道”的平衡点。目前,国内许多新闻传播院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不仅设置传统新闻业务课程,还设置融合新闻学、网络新媒体概论等理论课程,同时还融入了新媒体产品设计、全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Python编程等新设课程。这种体系架构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传统业务课程会出现知识重复现象,新旧理论课程一味堆砌、过多过滥,加剧了内容重复性和课程资源浪费。其次,当下的传媒业界对于职能的划分已愈发模糊,行业急需精通有创意、善策划、通传播、懂市场、会技术、精设计的交叉型人才。虽然上述课程设置培养了学生采、写、编、评等能力,但在内容运营、产品研发、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能力上有所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各高校基于生源、区域、师资等现状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裁撤重组内容相关度较低、知识重复度高的课程,释放学分空间,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如新媒体产品、数理基础类、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比重[16],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完备的知识框架。首先,就专业核心课程而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理念,将改革重心置于裁撤边界模糊、知识重复的课程。例如,可以将“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融合新闻学”等课程合并为“新闻与传播理论”课程包,着重培养数字媒介素养。其次,就人文素养知识而言,对社科类、人文类两个模块知识课程进行更科学、合理地设置与考量,形成面向大一学年的“素养类知识”课程包,解决课程过散、过泛的问题。再次,开设“新闻传播实务工作坊”课程包,将传统“采、写、编、评”与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融合,将其融入“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内容分发”“新媒体内容运营”“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课程,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文稿写作等专业核心业务能力,还能提升全媒体报道及软件运用能力,但在课程融合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新瓶装旧酒”,不能简单“一拼了之”。最后,加大不同学科间课程内容交叉与汇融,打造“跨学科课程包”,以新媒体行业、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其进行“网络与新媒体化”改造,让学生真正懂得实际应用与操作。
(四)实践平台融合:项目驱动为内核,校内外双循环协同破局。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新闻业、传播业发生急剧变迁与转型的时代,人才培养要时刻注重与业界保持互动、协同创新,着力搭建多元化、开放化、多层次的实践平台。
其一,国内大部分高校、院系已经开办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此为契机,着力拓展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制”实践活动。当前,一些高校把校园媒体运营工作完全交由校宣传部或团委等部门负责,而管理者自身缺乏新媒体内容策划、生产与传播等业务能力,本应极具活力的校园媒体变为宣传媒体,导致学生实践活动停留在社团活动、会议新闻层面,缺乏创新性。为此,院校应充分激活校园媒体平台活力,以“项目”为导向,实现校内实践与课程教学双促进,让学生在媒体平台熟悉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除了打造校内实践平台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也不可忽视。当下,新闻传播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出从岗位驱动转为项目驱动的变化态势[17],人才培养应形成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同业界开展项目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将理论知识践行于实践的机会。一方面,部分实务课程应该打破教室空间界限,以学界与业界共同研讨协商为支撑,设计或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专业课程实践对接业界项目需求,把业界评价纳入课程考核体系,采用“竞标”方式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给市场。另一方面,在实践基地建设上,学界与业界共同搭建系统化、持续化、创新化的实践平台,实现院校与业界、理论与实践、学科与行业等多维度的资源对接,形成长久合作模式。
结 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与学科发展和业界需求相适配,在保障学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人文素养和实务技能的前提下,从“粗放式叠加”“技术性融合”迈向跨专业模式、专业课程包、双循环实践平台的“全面性融合”,对培养理念、目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改革。
【本文为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21-1080)、成都大学2021-2023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改革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cdjgb202232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晖,罗婷婷.“拆墙”与“建墙”: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再“专业化”[J].新闻大学,2022(1).
[2]谷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体系之构建——基于“国家标准”与“国内样本”的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8).
[3]胡正荣,冷爽.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J].新闻战线,2016(11).
[4]张宏邦.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2020(34).
[5]镇涛.独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定位[J].青年记者,2017(35).
[6]李明德,刘婵君.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传媒,2017(21).
[7]安珊珊.建制激增、学科互渗与课程互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特征与关键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8).
[8]陶建杰,林晶珂.技能、知识与素养:中国新闻传播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与现实回应[J].新闻与写作,2020(7).
[9]吴炜华,张守信.全媒体人才之业界需求: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3).
[10]李良荣,魏新警.论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金字塔”体系[J].新闻大学,2022(1).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2]高晓虹,赵希婧.守正创新: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探索与实践转型[J].中国出版,2020(14).
[13]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编辑,2021(2).
[14]吴岩.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EB/OL].(2020-06-09),http://education.news.cn/2017talk/20200608b-no-portrait.htm.
[15]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
[16]周茂君,郭斌.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现状与变革——基于55所院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6).
[17]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2).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谭筱玲,戴骋.从“粗放式叠加”迈向“系统性融合”——全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青年记者,2023(24):107-109.
责任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