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铺上大集”的转变与新生
大众新闻客户端 鲍福玉 2024-01-20 09:43:37
进入腊月门,年味铺满集。1月18日,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胶州启动仪式在铺集镇拉开帷幕。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铺上大集热闹非凡,对联福字、美食小吃,民俗表演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将这里的年味拉满。“升腾烟火气、萦绕乡土气、涵养文化气”……随着当地政府的升级打造,如今的铺上大集正逐渐成为城乡群众探寻乡愁和体验传统民俗的好去处。
远近闻名的“三七铺”
铺上大集是目前青岛市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逢三、八为大集,四月初八、十月廿十三为山会,距今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因大集的位置是胶州、高密、诸城交界处的中心,距离各市中心各七十华里,因此又被称为“三七铺”。
铺上大集在周边十里八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历史悠久,置县于秦,铺集镇更是因‘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而得名!”胶州文史专家李德昌介绍,这里之所以形成集市与当地物产丰饶不无关系。《周易》中对集市有着这样的描绘: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先民约定时间地点,交易手中多余物品,大家各取所需,逐渐成集市。”李德昌说,随着历史变迁,铺集成为三地交界中心,各地特产在此汇集,像高密的菜刀、诸城的烤烟……这里就更成了连接三地通商的“要塞”。
每逢集市,循东西街至东河滩的牛驴市,沿棋盘南北街绵延六七里,熙熙攘攘两万余人,寒暑不辍,风雨无阻。菜市蛋市烧肉市,人头攒动;粮市油市百货市,摩肩接踵;鸡市猪市牛驴市,喧声鼎沸;条编木器草席市,舆辇纵横;酒市食品旱烟市,鳞次栉比;窑货刀具扫帚市,车水马龙……干果点心、布匹服装、爆竹鞭炮、窗花灯笼、门笺灶码、家堂财神,还有岳家庄菜刀,工艺细致考究的河西庄条编,松园的席子,大集红红火火,可谓凡所拥有,无所不有。
赶集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远一些的人来赶铺上大集,往往都是头一天来,住一晚上,第二天买卖了东西,第三天再回去,所以铺集的小型旅馆、饭店很兴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出行也更加方便了,但不少高密、诸城靠近胶州的村民,还一直沿袭着到胶州赶集的习惯。
“年轻的时候,就经常骑着自行车来赶集,现在年龄大了就想再来体验体验那时候的感觉!”来自诸城的刘先生说,到铺上赶集几乎成了他们那一辈年轻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电视也少,好玩的也少,集市就是最热闹的地方,唱戏的、说书的、耍猴的、理发的各种各样!”刘先生说,虽然骑不动车了,但上了岁数就想到熟悉的地方走走看看,逢集他就让儿子开着车拉着他来赶集。“其实每次也买不了多少东西,赶集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吧!”刘先生的儿子笑着说。
一样坚守的还有从高密姚家屯到这里摆摊的王先生。据他介绍,在铺上大集摆摊已经20多年了。“很多人转行了,也有很多人留下了,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王先生说,他平时在家里种着30多亩地,到了冬天农闲人不闲,每年年前这一个月,他都会和哥哥去临沂挑选一车餐具,然后拉到集市上售卖。“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添点餐具,所以并不愁卖,几个集下来,挣点零花钱还是绰绰有余的。”
人气回来了买卖好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大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不仅影响着商户的销售模式,也吸引着年轻人到大集打卡体验生活。在南朱郭村老式火腿摊位前,店主孙洪照正通过抖音进行直播带货,他娴熟地介绍着老火腿的工艺和特色,吸引不少人围观。“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有了新技术,好东西根本不愁卖。”孙洪照说,利用短视频线上和现场售卖的方式,每次都能买上千根。
寒冬腊月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赶集也格外有劲。来自诸城新兴的高先生在铺上大集做羊肉汤生意已经十年了。“从凌晨三点准备,一直得忙活到下午散集。”高先生说,铺上大集人气很旺,多年积累下来,他也有了一些固定的老主顾,每次大集都专门奔着他的羊汤来。一个集市下来能卖四五头羊,一天卖出300多碗羊汤销售额最低也得6000元。“现在农村大集越来越受欢迎,年龄大的有情怀,年龄小的图热闹,还有外地人打卡体验本地传统文化。”
此外,当地政府也组织工作人员,拍摄短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推荐铺上大集,吸引年轻人来此打卡、直播,沉浸式赶集。
外国友人也来体验乡村大集
除了周边的居民过来赶集,大集也吸引了像爱琳娜、哈苏等一众外国友人前来体验。“我都是第二次来铺上大集赶集了,上一次没逛完,这次可要好好看!”27岁的爱琳娜说,老家哈萨克斯坦也有集市,但是比这里的集市要小得多,中国的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奇东西,比如用贝壳做的化妆盒、薄如蛋壳的黑陶,还有很多好吃的点心、好玩的手造都吸引着她。
“我一直想感受一下中国的农村!”来自巴基斯坦的哈苏说,他刚刚来中国一年,目前在中国石油大学读书,一直在城市生活的他还是第一次到中国农村,在集市上他也看到了好多在巴基斯坦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对联、福字。“巴基斯坦虽然没有春节,但也会在春天和收获的季节来临的时候聚在一起庆祝。”哈苏说,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商业文化,他想要通过这些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
留住老传统焕发大集新活力
“大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浓郁的人间烟火中,游客收获的不仅是物品,还有对乡愁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期盼。”采访时,铺集镇党委书记隋京龙介绍,铺集镇历史悠久,特产丰富,像高家庄蓝莓、沙河秋月梨、河北火龙果、张家屯烧肉、烤羊等特色美食,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三铺龙拳、木杆秤、巩氏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每年吸引着6万游客前来打卡。
铺上大集现有摊位1000余个,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赶集。“我们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帮助传统大集突破瓶颈,重新焕发百年大集活力,以民俗文化带动消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隋京龙说,铺集镇通过“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发展模式,结合文艺演出、非遗展示、传统美食等方式,将铺上大集改造为兼具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满足农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还为城里人和外地游客感受本地特有的乡村传统文化提供了场所。“下一步,铺集镇将进一步加快铺上大集升级改造进度,助力铺上大集持续升腾烟火气、萦绕乡土气、涵养文化气。”隋京龙说。
(大众新闻客户端 鲍福玉)
责任编辑:鲍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