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农业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龙广电是怎么做到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创作谈⑪
全媒体探索 | 2024-01-04 11:20:26 原创
作者:陈龙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3年12月号
导读
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获奖作品,回答了“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闻”的时代命题。
《全媒体探索》持续邀约部分一等奖作品主创人员,谈一谈创作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多年来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大事、要事中都不曾缺席。作为黑龙江省的主流媒体,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以下简称“龙广电”)一直以来都将农业题材的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在龙广电获得的39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农业类报道有13篇,占三分之一。
2022年10月15日,《小岗牵手北大荒》在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播发,后被新华社、农民日报等媒体转载,新媒体端总浏览量达10万+。该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2022年春,黑龙江台采制小岗村报道在央视播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面对这一重大选题,媒体作为话语体系的有力构建者,需要在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前提下,准确将田间地头的需求与创新有力地传播出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与呼。
龙广电的新闻工作者多年来不断尝试,在大格局、大使命中找准定位,熔炼农业创新中的“小”与“大”、“深”与“浅”,把短平快的电视消息做出新意、做出深度,艰难玉成,勇攀高峰,在守正创新中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声,不负时代使命。
在5分26秒中熔炼“小”与“大”、“深”与“浅”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在党和国家大局中谈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主题无疑是深刻的,是“大主题”;同时,“三农”新闻又有着贴地气的显著特色,常被认为是采访难度比较低的新闻,是“小新闻”。面对宏大选题、历史性转变,如何把农业新闻做好、做得有特点,需要有迎难而上的担当,需要下苦功夫。
记者在田间采访
01 南北两大IP的历史性相遇相融
记者要学会把有意义的事情说得有意思,更要学着把有意思的事情说得有意义。《小岗牵手北大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电视消息。
提到小岗村,大家马上想到农村改革先行先试;提到北大荒,则联想到辽阔的黑土地,以及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验。一个是被称为开启了中国农业联产承包大幕的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北大荒集团,一南一北两个农业大IP相遇在一个新闻的大标题中,小岗村之“小”与北大荒之“大”,龙广电记者巧妙地抓住了这两者联动的点,把两个家喻户晓但又没有普遍联系的概念进行了“嫁接”,制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突出了新闻价值。
小岗村
北大荒
一“小”一“大”的意义远不止标题中的对照巧思,更赋予了这一主题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重要担当。报道通过故事化的表现手法,记述了小岗村的农业发展“从统到分”又“从分到统”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介绍了北大荒集团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出黑龙江、在全国再造一个“北大荒”的创新突破之路。短短5分26秒的电视新闻,展现的是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探索之路,揭示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促进的内核。
报道标题还采用了拟人修辞,用“牵手”一词把诸多“大”与“小”的关系联动起来,吸引观众去细细品味:南北两大IP为何牵手?又是如何联动的?
02 深入浅出,“借嘴说话”
“感染力是新闻作品生命力所在。”如何在电视消息的体量下避免落于俗套老套,将农业现代化改革这一重大主题讲深讲透、感染受众?主创团队最终采用了“借嘴说话”的表达方式。
这则电视消息以无人收割机在田间秋收的火热景象开头。2022年10月15日,北大荒集团的无人收割机在小岗村500亩水稻田第一次运作,收割、转弯、调头、卸粮一气呵成,在凤阳县100多天没有降雨的大旱之年,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粮食亩产仍达到了1200斤,这产量让围观村民叹为观止。操着安徽口音的小岗村村民和操着东北口音的农技人员在热烈地讨论着现代农业技术,感染力十足。
小岗村拍摄秋收
这样的丰收景象来之不易。镜头一转,首先面对的便是土地撂荒问题。“种,不挣钱;不种,粮食从哪里来?”“小岗村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分的地,竟然第一次撂了荒。”“干了不到3年一直在亏钱,到了2015年,实在亏不起了,地就撂荒了,实在不能再干了。”面对两次撂荒,小岗村党委副书记马武俊毫不掩饰内心的焦虑,平实而传神的话语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小岗村的问题所在,可以说很“不留情面”。
其次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的第二年,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之一的北大荒集团来到小岗村,把种得好好的油菜推倒,报道直接采用了农民的话:“这叫胡干、蛮干,即将成熟的油菜你给打到地里,你不浪费吗?”这样的表达让报道变得十分生动,事件的戏剧性、故事性也更强了。北大荒农技人员现身说法:“种油菜还田,就是为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
一篇报道不是只“唱赞歌”,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变成“低级红”。好的报道要能够揭示问题、直面问题并给出对策、方案。采访报道选取的代表人物是“大包干”带头人后代关正银、曾经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北大荒职工陆向导、凤阳县原农业局副局长黄士尧(89岁),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现代农业的缩影,对他们的采访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他们或在农机之上,或在田埂之旁,发言简洁有力,为报道带来强烈的新闻现场感,揭示背景和意义的同时推动报道层层递进。受众跟随着村民、总经理以及专家的采访同期声,一同探寻着问题的解决之道。最后,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业松提炼总结:“生产关系一旦改善,就可以更多地释放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潜能,集合不同主体的创造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推广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把中国成千上万的‘小舢板’带动起来,农业现代化的愿景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借嘴说话”,一句顶一万句。多段直接引语的同期声,打破了近年来农业报道“边缘化”、农民利益“被代言”的局限。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直白的语言反而更能打动人。报道让农业改革各方当事人直接发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损耗,重构了农民话语表达体系,十分形象地总结了“牵手”的最终成果。当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进行“大包干”的带头人的后代关正银就是改革的一个有力缩影。“现在种地也能种成老板了。”关正银从对农技人员的不理解转变为认识到科技种田的力量,再到靠种地当上老板,成为农民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总的来看,这篇报道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大主题,弘扬了“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有小切口,也有大主题;有故事性,也有戏剧性和冲突性;有对于问题的透彻分析,也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在实战一线沐雨攀峰、艰难玉成
当前,随着新闻记者队伍的年轻化,农业新闻报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农业题材的新闻与年轻记者的生活越来越远,年轻记者能否深入下去,制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面临考验;
二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让农业报道专业化、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报道如何做到讲得深入又让大家看得明白,考验制作团队的智慧;
三是农村新闻报道牵涉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好的农村报道既要注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还要兼顾实用性和可读性,年轻记者如何才能练就“火眼金睛”?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的农业新闻线索多如牛毛,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龙广电的答案是让记者下足功夫,反复实践。正是在春种、夏管、秋收等关键农时节点坚持在基层一线的一次次蹲点,锻炼了龙广电的记者队伍。
《小岗牵手北大荒》的主创团队是龙广电的外宣新闻报道团队。多年来,团队在对上供稿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在新闻采访中不断锤炼记者的创优意识和能力。
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乘坐当地农用车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指出:“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秋天,龙广电报道团队来到总书记考察过的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与来自全国的12名专家和20多家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共同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时刻——全国规模最大的无人化农场群收粮归仓。电视消息《我国最大的无人化农场群喜获丰收》获得当年度的黑龙江省电视消息一等奖。
这篇报道如同扎实的地基,让记者从中汲取养分,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要求,找到了努力方向。
2021年,这一队伍在农业报道方面持续发力,制作的《黑龙江:培育优良种子 端稳中国饭碗》在央视《新闻联播》头题播出,全篇时长4分多钟。这一报道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黑龙江省聚焦种源问题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新成果。这也是当年龙广电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发的最有分量的报道之一。
2022年,团队从黑龙江赶赴安徽进行采访,计划制作一篇以北大荒开展垦地合作社会化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题报道,并推发央视《新闻联播》。小岗村作为北大荒在全国第一个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试点,具有典型的新闻价值。记者来到小岗村后,通过蹲点调研,与多位当事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从中挖掘到了这个立意深远的选题——这次“小”与“大”的牵手,实现了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型的经验。最终,该篇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发单条报道《黑龙江:垦地合作种出好粮食》。
在当年秋季,团队克服疫情等带来的多方面客观不利因素,再次赶赴小岗村,通过多次座谈、现场调研确定了报道主题与角度方向。依托中国农业两个重要品牌“小岗村”与“北大荒”的合作来做文章,依托黑龙江农垦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让北大荒的农业技术在小岗村开花结果,从新闻报道的背后揭示巨大的主题。这篇报道被黑龙江省记协推送参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最终获得消息类一等奖。
结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作为主流媒体,把握时度效、播发助推“三农”工作发展的好新闻尤为重要。记者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采撷到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龙广电13篇农业类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背后,是大批采编人员不辞辛苦、不分寒暑、深入基层推进新闻实践的不懈付出。
胸怀“国之大者”,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慧眼洞察天下,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练就妙笔书写时代,媒体人才能创作出更多展现家国情怀、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作者陈龙,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3年12月号,原标题为《艰难玉成勇攀高峰 ——从龙广电农业类报道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谈起》。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