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讲好红色故事 传递红色基因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梁红国   2023-12-16 22:01:29原创

近日,沂南县岸堤镇中心小学的红育馆里时不时的爆发出阵阵如雷掌声,“兵妈妈”李光芹正在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述着沂蒙人民抗日支前的故事,教学生一块学做拥军鞋垫。“我们给孩子们开设了‘德育讲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还能引导学生从小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岸堤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谭广信说。

近年来,沂南县坚持守正创新,努力讲好红色故事,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断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国企带动、资源集聚、多效合一”的工作格局,着力把沂南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赋能乡村振兴样板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先行区、红色教育旅游目的地、红色产业集聚区。

“‘沂蒙母亲’王换于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率领儿子、儿媳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助八路军伤病员,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孩子主要靠吃奶,她就挨村挨户地打听,需要哺乳的孩子送给‘奶娘’抚养,稍大一点的孩子就送给抗日‘堡垒户’照料......她无私创办的战时托儿所,孩子们一个也未受到损失,而她的四个孙子却先后夭折。”“小小红色讲解员”梁润畅在沂蒙红嫂纪念馆饱含深情的讲述着。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沂南县广泛开展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开设教育课程、增设体验项目,切实把红色基因融入旅游、教育中,广泛开展“红色小讲解员”“红色小导游”“红色故事大赛”等主题活动,打造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将红色文化化为火种,在孩子们心中代代相传。

讲好红色故事,更要创新讲述方式。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演员们利用一个个古院落,打造出9部群众性小戏小剧,缝军衣、烙煎饼、抬担架……这些沉浸式情景剧演出,以红嫂故事为主线,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初,发生在沂蒙大地的感人场景。其中,《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分别在全省小戏小剧评选和“大擂台”中获一等奖、金奖。游客进入小院后,可自主观看或参与到演出互动当中,让他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沉浸式情景小剧的推出,以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再现先辈形象,可以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既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让群众增强对红色教育的认识,有效地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利用周末时间专程从临沂来沂南旅游的学生李杨正在沂蒙红嫂纪念馆,用勺子舀起糊子,倒在鏊子的中间,体验“摊煎饼”。像他这样前来的研学的学生,几乎隔几天就要接待一批。“现在每天营地课程都排的满满的。3月24日正式运营以来,已成功接待县内外综合实践研学团体100余次,接待研学学生3万余人。”沂蒙红色研学营地负责人党乃杰介绍道。

作为沂南县红色研学游阵地之一的沂蒙红色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配置了教学区、综合功能区、户外拓展区等场所,教学课程涵盖沂蒙文化、科学实践等五大方面30个活动版块,与周边红色资源配套联合,为学生提供多样红色特色课程。面对中小学生研学“热”,沂南县依托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等多个研学阵地,积极拓展、推出红色教育研学项目及研学游线路,吸引了青少年朋友及全国研学游团队前来打卡体验,使其成为红色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游”与“学”紧密结合是沂南打造红色研学产业链的有效探索,现如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9个“沉浸式小院”内,民兵连、妇救会的革命故事深情上演;朱家林非遗馆里游客正在体验非遗文化、做扎染、体验拓印等项目感受淳朴乡村文化气息……依托红色文化,红色研学游、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游,沂南研学基地“遍地开花”。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红色资源富集县的优势,以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产业,在红色资源与红色文旅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进一步擦亮红色沂南精神家园品牌,全力让沂南红色文化在沂蒙大地焕发活力、红色旅游可圈可点、红色教育如火如荼。”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顺利说。(通讯员 尹君  张萍)

 

责任编辑:梁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