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求索:杨振宁先生“圆”的一生

大众新闻 张晨   2025-10-18 17:38:35原创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天才的起点:构筑学术的圆心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便随父母北上,搬进了清华园。

在清华园里,杨振宁小有名气,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展示出了超强的能力。杨振宁曾回忆说,他们一家人在清华园生活8年,“在我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的、非常幸福的”。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远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清华大学供图)

13岁时,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38年,在2万名考生当中,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这一年,他只有16岁。

但是在入学考试时,他提前学习了高中物理,发现物理学科更有趣、更符合他的口味,于是转到了物理系。

他很快成为学校中的明星学生。著名翻译家、与杨振宁同届西南联大学生许渊冲回忆说,杨振宁的数学、物理,都能考得满分或接近满分,是当时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从1938年到1944年,杨振宁度过7年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1944年,杨振宁以88.28的优秀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也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

1945年8月28日,杨振宁赴美留学,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26年远行:绘制辉煌的圆弧

在杨振宁先生的回忆中,1945年,他们20个“中美庚款留学生”从昆明起飞,先到加尔各答,10月下旬登上美国的运兵船,经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于11月下旬抵达纽约。

一下船,他就开始寻找费米——诺奖物理学奖得主,他领导小组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被誉为“原子能之父”。

但作为外国人的杨振宁,不被允许进入费米实验工作所在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于是,在费米的建议和推荐下,杨振宁找了另一位物理学家泰勒做理论工作。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一开始想做实验,“我总得回中国去,回国后,我觉得理论物理没什么用,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

泰勒察觉到了杨振宁的苦恼和不安,建议他专心做理论物理的研究,并愿意当他的导师。从此,杨振宁便走上了理论物理学之路。

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这17年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期。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以及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都诞生在这一时期。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讨论问题

1957年1月15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了实验报告论文。从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他们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消息传到中国以后,国内报纸立即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两人发去贺电,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更是兴奋极了。

此后,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的高速路上,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段“远行”的圆弧,记录着杨振宁科学之路上的漫漫求索,他将中国的名字刻在了世界物理学的最高殿堂。但圆弧无论走多远,始终与圆心保持着无形的连接。

叶落归根:归来才是圆满

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蜚声国际,杨振宁的命运始终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在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他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牢记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他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清华园的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手写的诗集。

1971年,“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序幕,杨振宁随即以知名科学家的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在即将结束首次回国的“破冰之旅”时,多年挚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给他修书一封,结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86年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邓稼先时的合影

此后他多次回国,为国内发展基础科学提出真知灼见,同时多方筹措,不遗余力推动中美科技交流。

清华园内,一幢典雅的三层小楼,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名誉主任,立志要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在杨振宁的后半生,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科教事业上,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他将自己在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东篱归根翁,耄耋新事业。培养中国杰出人才是杨振宁回国后最看重的使命,他牵挂的不只是学科的进步,更有民族的未来。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清华大学供图)

2004年9月,82岁的杨振宁站上清华第六教学楼的讲台,面对100多位大一新生的稚嫩面孔,从秒、光速等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开始讲授《普通物理》。整整一学期,他每周都会出现在教室,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讲知识、讲方法、讲历史,从头讲到尾。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9月22日,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仪式上,他满怀深情地告慰挚友:“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跨越时空,终偿夙愿。两位科学家一生践行的报国信念,熔铸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归来”不是终点,而是他人生价值最终实现的“新起点”。他将自己最后的智慧和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圆心”所在的土地。

杨振宁先生“圆”的一生: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最终回归中国。这个“圆”,是科学探索的圆,是文化认同的圆,更是生命价值的圆。他用自己的世纪人生,诠释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杨振宁先生的生命之圆已经圆满闭合,但他所点燃的科学火种与树立的精神丰碑,将永久延续,在中国未来的科学事业中持续绽放光芒,生生不息。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清华大学微信公号、南风窗等

(大众新闻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叶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