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云端“点灯人”,她为20万“超龄学生”点亮学习之光

开屏见“好” |  2025-10-18 07:30:00 原创

贺莹莹  卢昱  吕原  闵晓萌  董赫然  金雪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深夜,山东德州禹城市的一户普通民居里,书房依然亮着灯。程杰结束了晚上的直播课,正坐在桌前剪辑视频。她的直播那端,连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20多万名“超龄学生”。

从一个个简单的拼音,到一个汉字,再到一整个句子,6年来,这方小小的“云端课堂”未曾间断。程杰用一堂堂公益识字课,温柔而坚定地帮助着一群“走得慢的人”,让他们得以鼓起勇气,一点点追上数字时代的洪流。

“讲台就是我的天地”

程杰与教学结缘,要回溯到2003年。彼时,26岁的她带着仅两个月大的儿子,跟随丈夫“北漂”。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全职带娃”从不是她的人生追求。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程杰便顺势成了幼儿园老师;等孩子升入小学,她又无缝衔接,成为北京一所小学的教师,在一至三年级班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

她深谙“因材施教”之道。面对基础不一的学生,她独创“拆字记忆法”“拼音儿歌”,用耐心与巧思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教学成果斐然。那段岁月,辛苦却充实,“讲台就是我的天地,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进步,再辛苦都觉得值。”程杰回忆道。

2020年,为陪伴即将高考的儿子,程杰辞去教职回到禹城。离开熟悉的讲台,她的心里空落落的。一次偶然刷短视频,看到有老师直播教拼音,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生:“我有多年的拼音教学经验,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从教孩子到教大人:一场连麦带来的转变

线上教学,对线下游刃有余的程杰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团队和设备,她就把阳台改成“演播室”,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就是全部装备。她每天反复练习拍摄、琢磨剪辑,常常忙到深夜。

最初,她发布儿童拼音教学视频,粉丝慢慢积累。但她发现,短视频无法互动答疑,便鼓起勇气开启了直播。最初的直播间格外冷清,但她坚持每天准时开播。慢慢地,直播间有了二十多位固定观众,留言区的提问也多了起来。程杰一直以为,屏幕那端是陪孩子听课的家长。

直到一次连麦,彻底改变了她的认知。一位声音沧桑的女性怯生生地问:“老师……我组词总也组不好,您有啥好办法吗?”接着,对方坦言:“其实我是成年人,已经偷偷听您讲课好几天了。”

这句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留言区瞬间被类似的倾诉淹没:“我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我是残疾人,没机会进校门……”“我也偷偷听了好久,不好意思开口……”

一条来自云南钢筋厂女工小敏的留言,让程杰瞬间红了眼眶:“老师,我今年42岁,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每次签工资单都得找工友帮忙,工头给我少记工,也只能认了,大家都叫我‘睁眼瞎’。”

程杰强忍情绪,轻声安慰:“小敏,你别着急,以后我教你,咱们慢慢学,肯定能学会。”挂断连麦,她久久不能平静。她搜索了“中国文盲人数”,当“3775万”这个数字映入眼帘时,她感到心头被重重一击。她猛然明白了那些曾觉得“奇怪”的提问——“怎么查公交车路线?”“药盒上的字怎么看?”——背后的真正含义。她当即决定:把直播课改成专门教成年人识字的公益课。

“量身定制”的识字课与藏在汉字里的师生情

教成年人识字,比教孩子难得多。他们心中有自卑,怕“丢人”,家人也可能不理解。程杰一边鼓励他们,一边重新设计课程。她买来20多本成人识字教材,汲取精华,从最基础的拼音教起,每个字都掰开揉碎。

为了讲好发音,她会专门录制口型和舌头位置;讲解“砌”字,她会拆解“石”和“切”,讲述字源智慧。她不美颜,不露脸,让字占满屏幕,只因“学员们眼神不好”。她的教案写满了一摞摞本子,因为她知道,成年人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让他们知道字的来龙去脉,记得才更牢”。

她的贴心还体现在细节里。应新疆学员的请求,她将直播时间从晚7点调整到8点,并备注:“新疆、青海的学员别着急,等你们吃完饭再上课。”

掌握2000字基本可达小学毕业水平,程杰的学员大多半年就能掌握1500-2000字,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直播间的故事,也愈发温暖动人。

57岁的内蒙古农牧民李琴,从未踏进校门,不识字让她连哥哥的病历都看不懂,出门常坐错车。跟着程杰学习后,她用老式缝纫机当书桌,放完牧就刻苦练习。如今,她不仅能独立处理生活事务,还兴奋地打电话向程老师汇报:“老师,我考到驾照了!可以开车带哥哥去医院了!”

58岁的河南汽车配件店老板赵姐,生意红火却不识字,进货单都看不懂,常需儿子帮忙。连麦时她说:“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小时候贪玩没识字。”她学得极其努力,把字写在配件包装盒上反复记忆。如今,她骄傲地告诉程老师:“我能独自看店了!”

一群人“追光”,彼此照亮

2024年春天,在学员们催促下,程杰建了微信群“我们的识字班”。群里每天都很热闹,大家发作业、互相鼓励。云南的果农“花开四季”学会记账后,再也不怕被收购商坑了;东北的“静待花开”能独立算账了;甘肃的“知足常乐”敢独自坐公交了……

学员们需要什么,程杰就教什么。她加了“算术课”“智能手机使用课”,还编辑了“万事不求人”攻略。她说:“先认字,再学本事,他们才能真正‘万事不求人’。”

由于长期久坐直播,程杰腰疼休息了一阵,收到了学生们“催更”又关切的问候。去年的教师节,她收到了最特别的礼物——学生们用刚学会的字写的藏头诗:“程门立雪意绵绵,杰士倾囊智慧传。老树繁桃花李艳,师恩似海韵长绵。程杰老师我们想您了。”这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为值得。

程杰的社交背景页,是一个“光”字的分解。“你看‘光’这个字,多像一个人举着火把。”她常对学员们说,“我们学习认字,就是给自己举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的路,也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光亮。”

程杰就像那盏灯,用知识与耐心,守望着她的“云端识字班”。而她的学员们,则用最朴素的坚持,完成了一场静默的觉醒。他们或许曾因客观原因在前半生步履蹒跚,但在数字时代里,他们没有放弃,努力向内求索,让终身学习成为照亮后半程人生的温暖光芒。

(大众新闻记者 贺莹莹 卢昱 编辑 吕原 闵晓萌 金雪 设计 董赫然 通讯员 张双双 庞占英)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一场秋雨一场寒,但这场“葡萄保卫战”暖了整座城

开屏见“好”| “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泥泞玉米地里,弯腰的少年闪闪发光

开屏见“好”|“China,JIA YANAN!”这位德州女警,让世界警坛看见“中国实力”

责任编辑:张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