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帮办|一“机”难求下隐忧凸显,谁来给租赁体验加上“防护锁”?

大众新闻 田汝晔  胡迎迎   2025-10-10 15:44:09原创

双节假期前一周,济南追目相机租赁店的货架已近乎清空。店长安壮看着系统里早已排满的订单,既欣喜又焦虑。“国庆的订单,9月15日就基本订完了。”

这家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店铺,是当下火爆的相机租赁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双节期间,以相机、无人机为代表的“旅游拍照搭子”租赁市场彻底火了。据行业数据显示,此类设备成交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00%。“租来的旅行记忆”火爆背后,消费者的吐槽、商家的焦虑与行业的乱象也不断涌现。

一机难求租赁体验也打折扣

“我自己店里1700台设备,像ccd、大疆这些设备全订出去了。”安壮在国庆前不仅清空了自有库存,还调用了全国合作商家的部分设备。

“万物皆可租”的理念,尤其在年轻人中深入人心。一台价值上万元的专业相机,日租金低至几十元,使原本高昂的摄影门槛大幅降低。

安壮在线上拥有超过120万粉丝,他表示,线上业务量约为线下的十倍。不仅是专业创作者,普通游客、演唱会观众、大学生成为租赁主力,租期5至8天最为常见,“年轻人都在网上订,线下更多是来问教程的。”

巨大的需求导致了“一机难求”。同样“清空库存”的还有安妮相机店,店长安妮有两家相机租赁线下店,单反、微单、卡片机早被订空,“9月初就有人来问,中旬直接爆单,客户大多是20多岁的小姑娘。”

然而,旺盛需求催生的供需失衡,消费者的租赁体验却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在社交平台的相机租赁避雷贴下,吐槽声不断:有消费者反映遇到“低价噱头”,页面标注“大疆Pocket3 18.33元/天”,点进去才发现是“租30天+128G内存卡”的套餐,单租1天要100元,选全能套装价格更贵。还有人吐槽“9.9元租相机”的开业活动,到店后被告知“仅限指定机型,且需租满7天”。

价格误导之外,更让消费者困扰的是质量与售后问题。有租客反映租到的镜头对焦不准,商家仅以“正常磨损”搪塞;有人退租后因“包装损坏”被扣押金,耗时一个多月才追回;更有商家无法提供正规发票与维修凭证,维修价格全由商家一口定价,租客还需承担维修费、快递费,甚至赔偿所谓的“停租损失”。

租赁商家也有难言之隐

一边是商家订单爆满、一机难求的火爆场景,一边是消费者频频“踩雷”的租赁体验,相机租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服务与信任的考验。

为吸引年轻用户,不少商家推出“免押金”服务。安妮的店铺与信用平台合作,用户信用分达标即可免押租赁。“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年轻人,如果一台设备要收押金,很多人会望而却步,也担心资金安全。”她更倾向于线下服务,“当面验机、签订合同,出现问题现场沟通,纠纷率比线上少一半。”

安壮的店铺则引入ERP系统管理,每台设备的“出库照”“入库照”都清晰存档。设备出去时拍外观、拍功能,回来对照照片查损坏,做到有据可查。租赁给大学生时,还会查验学信网信息,防范中介利用学生身份套取设备。

对租赁商家而言,设备损坏的责任界定是常见难题。有租客认为“租赁设备理应由商家负责维护”,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安妮回忆,上月收到一台从三亚寄回的富士相机,打开时发现镜头有两道明显划痕,机身还沾着沙粒。她立即调出发货视频比对,最终与客户协商,各自承担一半维修费用。“我们也不愿因纠纷影响平台评分,多数时候只能协商解决。”

比消费者纠纷更让商家头疼的是设备“追不回”。安壮的店里有台价值40万元的相机没追回,“中介找大学生代租,承诺每台返利1000元。学生签合同租出设备,中介转手卖掉,最终由学生承担违约责任。”

需多方共筑行业“防护锁”

一场国庆租赁热,既让行业看到了“万物可租”的潜力,也暴露了服务不规范、权责不清晰的短板。

为何租赁市场乱象频发?采访中,商家、消费者和业内人士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新兴行业的“野蛮生长”与规则滞后的矛盾。

“只要营业执照里有‘摄影器材租赁’项,就能开店。”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低门槛导致市场鱼龙混杂——部分商家缺乏设备维护能力,甚至没有正规的验机流程,仅靠“低价” 吸引客户,埋下纠纷隐患。

另外,不少消费者以为“免押=免责”,刮蹭、进水后不愿赔偿;还有人忽略合同细节,没看清“长租低价”“损坏赔偿标准”,事后才发现被误导。一些商家的自定规则也加剧了矛盾,“小划痕免赔、大划痕按程度赔,都是我们自己定的,消费者不认就容易闹纠纷。”一位业内人士说。

山东诚信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赵光绪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相机租赁作为新兴消费领域,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作为新生事物,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制定不够规范,消费者和商家对产品保管、所有权及相关权利义务的约定不够明确,容易引发纠纷。”

对于如何维护权益,赵光绪为消费者指明了路径:首先可通过平台投诉或向商家所在地的市场监督部门反映;其次可通过12315进行协商。若协商不成,诉讼是最后的法律途径。他特别提醒消费者,取证是关键。“在拿到物品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取证工作,避免归还时因物品状态产生纠纷。同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商家更应加强自身规范,要设置合理的保证金制度,完善租赁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既保障自身权益,也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安妮计划在店内增设更详细的新手指导服务,很多客户第一次租相机,不了解设备特性,容易操作不当造成损坏。“我们不能只租不管,服务才是租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在监管与立法层面,赵光绪认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可以作为积极的引导者。“政府部门可以制作相关指南或白皮书,通过案例或规范性文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他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责任,“如闲鱼等平台应对商家资质提出要求,同时优化交易流程,从平台角度给予更好规范。”

促进相机租赁市场规范发展需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机制,明确各方权责,才能让‘租来的旅行记忆’既便捷又安心。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胡迎迎)

责任编辑: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