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鸡排哥”走红,照见谁的“流量病”
捞舆 | 2025-10-04 19:12:59 原创
赵晓昕来源:大众新闻
这段时间,“鸡排哥”红得烫手。
“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这些充满幽默感和情绪价值的金句,让江西景德镇的鸡排摊主李俊永迅速走红网络。他的抖音账号粉丝暴涨至80余万,现实摊位更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包围。
这是一个草根小贩“一夜成名”,从而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却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网络空间的某种深层变化。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一批靠煽动对立、渲染焦虑走红的博主遭到封禁。而在“鸡排哥”之前,炒饼哥、拉面哥、开封王婆、手冲咖啡阿姨,我们也见证过太多突然爆红又迅速被遗忘的普通人。
与这些或噤声、或被遗忘的网红大V相比,“鸡排哥”身上有着一种稀缺的特质,那就是他在流量面前的冷静自持、质朴真诚,在景德镇文旅座谈会上谈及“严格把控食品的安全”时展现的责任感与大局观。这让不少人期待他能走得更远,而这份期待,本质上是人们对专注专心的敬意,是对破除“流量病”的渴望。
一个健康的社会,从不会被流量的潮汐所裹挟。它的真正底色,是由无数不追逐聚光灯、专注事业发展的普通人所共同铸就的。他们或许是实验室中一遍遍校正数据的科研人员,是讲台上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师,是工厂里打磨技艺的工匠,是田间地头耕耘希望的新农人。他们不制造热搜,却是社会运转真正的基石;他们不追求爆红,却是文明进步最稳定的推动力。正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守护着一个社会超越流量浮沫的坚韧与真实。
一段时间以来,社交平台的热搜生态和流量逻辑,早已偏离公共信息平台的定位。明星的私人生活细节、无关紧要的娱乐八卦长期占据热搜榜单前列,通过扮演虚假人设、挑动群体对立、渲染恐慌焦虑来攫取流量者比比皆是。“唯数据论”的倾向,左右了平台和内容创作者的生产传播逻辑,也造成了挥之不去的“流量病”。
当个人或机构只盯着流量多寡和利益得失时,他们的行为模式必然会向短视和利己主义靠拢。内容创作陷入瓶颈,就靠制造争议博眼球;粉丝增长遇到天花板,就通过贩卖焦虑引起共鸣。
对公众来讲,早已审美疲劳;对平台而言,“流量病”也已开始反噬立身之本,走到了构筑更健康、更可持续内容生态的关键节点。
流量的本质是注意力。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懂得将最宝贵的注意力投向哪里。它既会为“鸡排哥”们的真诚与才华喝彩,更懂得将尊重与资源投向那些默默支撑起社会发展的领域与人群。我们赞美个体通过努力被看见,更要警惕整个社会价值观被流量逻辑所操纵。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作为内容的消费者,每个人的关注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投票。选择关注什么,如何关注,不仅决定着流量的走向,更塑造着我们的公共讨论空间与内容生态质量。如果遇到热点便盲目冲动、从众跟风,这种心态将与网红的畸形流量观构成呼应、彼此强化,不仅侵蚀公共讨论的土壤,更助长社会的浮躁心态。
这需要平台优化算法机制,避免对个体进行竭泽而渔地过度曝光,为真诚、优质的内容提供长期支持。也需要公众以理性平和心态看待每一次集体狂欢,在面对“鸡排哥”这样的草根网红时,不神化、不绑架,在热情之中保有理性的克制,在喝彩之外留下尊重的空间。
这不仅事关“鸡排哥”个人命运的浮沉,更关乎整个社会心态在流量经济时代的成熟与返璞归真。
(大众新闻记者 赵晓昕)
责任编辑:任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