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山东|传承千年的孔府菜,每一道都有典故

大众新闻 苑文飒   2025-10-04 20:00:00原创

在曲阜孔庙大成殿的晨光中,一缕檀香萦绕梁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中华饮食刻下文明的基因。今天的《味道山东》,我们推开孔府朱漆大门,一起品味穿越千年的圣贤之味。

孔府菜起源于北宋年间,清乾隆时期成为官府菜的代表。它不仅是烹饪技艺,更是儒家“礼乐教化”的载体。《礼记》记载,孔子以“食礼”规范宴席座次、器皿、菜品,将饮食上升为“修身齐家”的伦理实践。

孔府菜的命名非常讲究,或寓意深远,或富有诗意:

单饼卷腌肉、小葱,做成书卷状,取名“鲁壁藏书”,指的是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将一些儒家经典,藏在孔子故宅的墙壁中,得以保全。

以白果为原料的“诗礼银杏”,名字来源于“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

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品锅”,暗含着“衍圣公贵为当朝一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麒麟玉书、带子上朝、阳关三叠、圣书香……没读过四书五经,真的会在菜名前露怯。

孔府菜在乾隆时期,地位达到鼎盛。乾隆曾先后八次到曲阜祭孔,还将女儿许配给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

据说,嫁妆里有套404件的银质餐具,可见“孔府菜”在乾隆心里有多重要。

而说到孔府菜的精华,实际上还在孔府家宴。

孔府家宴并不一味追求名贵的食材,多用土特产品烹制各种菜肴。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割不正,不食”就是其中之一。

从字面意义看,选择食材需遵循法度,实则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严格地遵循相应的规则。从米粥、咸菜、豆腐到豆芽、香椿、煎饼,这些来自民间的小吃,经过孔府厨师的精巧制作,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孔府菜的最大亮点,连皇帝都爱不释“口”。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府曾以196样菜的满汉宴来招待。开宴前,华灯高悬,红烛高照,乾隆皇帝在鼓乐手细吹细打的乐曲声中入席。

菜是燕窝、鱼翅、海参、干贝等珍贵物,菜名更是好听,如一孵双凤、御带虾仁、竹影海参、当朝一品、神仙鸭子、青龙卧雪、雪扫梅花、八仙过海、闹罗汉等,可乾隆在京里吃厌了山珍海味,一道道菜端上来又都原封不动地端了下去。

厨师作难了,心想:珍贵名菜他都不愿吃,要吃什么呢?寻思了一阵子,正好是春天,便打发人去捋了一捧杏叶回来。

厨师把糖熬好了,又把杏叶放到糖水里,盛出来一晾,外面发亮,里面鲜绿,很好看,起名叫琉璃杏叶。

乾隆吃了这道菜大悦。这一来,厨师心里有了底,知道皇帝爱吃哪一口。于是把豆芽加上几粒花椒一炒,乾隆吃了说味道不错。

经了皇帝口,豆芽在孔府食谱中立刻身价百倍,不光是能上大宴席,还成了孔府的传统菜。

厨师又把豆芽的豆瓣去掉,和小丁豆腐配在一起炒,起名叫丁香豆腐。

还想出一道绿豆芽菜,叫“金钩挂银条”,就是把绿豆芽掐去瓣和根,先炒一下虾米,再把择好的绿豆芽放上,虾米发红,绿豆芽是银色的。

这样的菜,皇宫里没有。乾隆吃得津津有味,所以也成了孔府的传统好菜。

时光轮转,如今的孔府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诗礼银杏改用雪梨润肺,菊花虾包可甜可咸暗合中庸。但无论形式如何变,那份“和、敬、精、俭’”的儒家食魂,仍在烟火人间流转。

作者:苑文飒(综合央视新闻新黄河等)

主播:李伟

责任编辑:苑文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