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消失的纸质火车票,见证时代的列车飞驰

捞舆 |  2025-10-01 07:00:00 原创

张兆友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前段时间,“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按照铁路部门此前发布的规定,从这个国庆中秋长假开始,我们就全面迎来了火车票“无纸化”的时代。

新旧交替,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从50年代的硬板票,到90年代的粉色软纸票,再到我们熟悉的蓝色磁卡票,最后到现在的电子客票,一张车票的演变史,就是信息技术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今天,身份证、手机二维码成为新的“通行证”,少了一张车票,不仅省掉了排长队取票的时间,也让通行过闸的效率显著提升,由此大大增强了旅客出行的舒适感。

与此同时,无纸化每年为绿色环保事业所作的贡献,可能超乎你的想象。相比较传统的打印纸质票和报销凭证,如今,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轻点手机屏幕,完成购票、改签、开票全过程。去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3.12亿人次,想想看,这么多消失的车票,换来的是一片多么巨大的绿色森林。

另一个角度看,纸质车票的退场亦是公共服务人性化考量的试金石。

有一些网友提出,纸质票取消了,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还能否现场购票?纸质版行程单是否会得以保留?发票抬头不小心填错了可否修改?这些问题,体现了技术变革中的人文关怀。对此,铁路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比如,保留一定的人工窗口支持现场买票,为特殊旅客提供纸质行程单打印服务,180天内可以重新提交开票信息,等等。

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时代进步,是尽量平衡技术的普惠与温度,不让任何人被轻易抛下。

就像胶卷被数码替代,技术迭代中总伴有怀旧。为什么一张纸的退场会引发大范围网友的“回忆杀”?很大程度上在于,一张车票,往往承载着一段心情、一个故事。泛黄的票根,可能是游子求学的印记,是久别重逢的见证,或是恋人相爱的信物。但告别纸质车票,不是告别记忆,车票,依旧是时间的请柬,是空间的通行证,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承载情感。

人工剪票的“咔嚓”声,是中国;扫码过闸的“嘀”声,同样是中国。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张车票的退场,背后是一个“流动中国”正在书写的新故事。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

责任编辑:任宇波 赵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