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齐记|太公封齐:一路“逆袭”,创造东方传奇

人文 |  2025-09-30 15:17:03 原创

张九龙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9月中旬,第二十二届齐文化节开幕式上,有两个节目特别火。一个是《泱泱齐风》,用音乐、舞蹈、视觉艺术,表现了齐文化的大气磅礴;另一个是情景剧《太公封齐》,演员们穿着古代的衣服,演绎了姜太公受封、打莱人、治齐国的故事。

太公封齐,是齐国历史的起点,也是齐文化的基石。周天子分封诸侯,姜太公得到了“烫手的山芋”。在东方大地,他创造了一段奇迹,并影响了世界三千多年。

被逼打了场硬仗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里写了句话:“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意思是,起初周人能拿到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靠的主要是姜太公的谋划。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带着西岐军队,加上诸侯联军,满打满算就几万人;而商纣王这边,一下子凑了70万大军。在决胜局,又是姜太公亲率六师精锐,指挥击败了敌军,实现改朝换代。

灭商之后,周天子要分封,姜太公排第一,没人有意见。但封去哪儿,是个大学问。分封不是论功行赏那么简单,更像是“派你去看国门”。周天子把亲戚、功臣分到各地,本质是让他们当“藩王”,替王室挡住周边的敌人。而东边的东夷,就是当时最凶的敌对势力。

姜太公的封地营丘到底在哪儿,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基本是在淄河流域。这个地方看着不大,却是整个东部地区的咽喉:南边是泰山,西边是济水,东边是山东半岛,北边是大海。只要占了这里,东夷人就没法往西闯,周天子的东部边疆才算真正稳固。

东夷是一大片区域的统称,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包括现在的山东全境、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甚至辽东半岛。东夷人在海边长大,性子豪爽,特别能战斗。“齐”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像三个箭头,因为东夷人善射,是出了名的“弓箭手民族”。

商纣王其实是栽在东夷人手里的。甲骨卜辞记载,商朝跟东夷的战争没断过,纣王在位时,更是倾全国之力打东夷,虽然赢了,却把国力耗空了。《左传》里的“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纣王不是被周武王打败的,而是被东夷拖垮的。

周天子心里门儿清:东夷这地方,要是派个软弱的去,不出三年就得被挤走;派个没本事的,只会重蹈纣王的覆辙。想来想去,只有姜太公合适。

姜太公一开始没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从镐京到营丘,路程不算近,他带着军队走得慢悠悠的。有天晚上,一个老人凑过来问了句:“大人是去东边建封国的吧?我看别的诸侯都急着赶路,您怎么走这么慢?”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姜太公。他突然反应过来:东夷这地方卧虎藏龙,夜长梦多。当天晚上,他就下令:全军日夜兼程,必须在天亮前赶到营丘。

果然,等姜太公的军队赶到营丘,东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支大军:是东夷的莱人来抢地盘了。莱国临海,虽然国家不大,但战斗力极强,这次想趁着姜太公立足未稳,把“外来户”赶回去。

姜太公刚到封地,连城墙都没来得及加固,就被逼打了一场硬仗。好在他经验丰富,打了三天三夜,成功逼退了莱人。但这场仗让姜太公彻底明白,东夷人不是好惹的。想在这片土地上站住脚,蛮干不行,他必须换个思路。

“地狱开局”成功逆袭

打赢了莱国,姜太公站稳了脚跟,但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齐国的地盘,说是方圆五百里,但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史书称“地潟卤,人民寡”,这种土地没法种庄稼,老百姓也少得可怜。在那个靠农业吃饭的年代,齐国简直是“地狱开局”。

更麻烦的是身边的邻居。东夷人不认可周朝统治,也不觉得齐国该是“老大”,要是强行推行周朝制度,说不定会引发更大的叛乱。

要治东夷,得先懂东夷。姜太公没急着下命令,而是先做好调查研究,派人去了解东夷人的风俗、文化。这一了解才发现,东夷人不仅能打,文化还特别发达。

东夷人身高比中原人高不少,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东夷人,平均身高比中原人高4到5厘米,“山东大汉”名不虚传。他们还特别善射,射箭是他们的礼仪。东夷人祭祀、结盟甚至结婚,都要射箭,是刻在骨子里的技能。今人熟悉的“后羿射日”神话,其实就是东夷人善射的写照,后羿的原型正是东夷部落的一位首领。

更棘手的是,这群人很聪明。东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考古证明,4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龙山文化。他们会做黑陶,最有名的“蛋壳黑陶杯”,薄得像蛋壳,还能透光;他们会建城,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里,有城墙、护城河,甚至还有排水系统;更重要的是,东夷人可能早就有了文字的雏形,龙山文化陶器上,有不少符号跟后来的甲骨文相似。

姜太公意识到,东夷人有自己的文化骄傲,不是红口白牙说自己是“正统”就能征服的。要是强行把周朝的理念灌输给他们,只会适得其反。几经思索后,姜太公在齐国打出一套三连击的“组合拳”。

第一招是“因其俗,简其礼”,不搞专制霸权。

周礼是周朝的国家制度。从天子到诸侯,再到老百姓,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见了面行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核心是等级秩序。

周天子本来指望姜太公把周礼带到东夷,让东夷人“归顺”,但姜太公知道,东夷人没那么容易臣服。于是,他作了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全面推行周礼,搞“因其俗,简其礼”。东夷人的风俗,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就顺着他们来;至于礼法,能简化的就简化,不搞“一刀切”。

这六个字确实适合当地实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东夷人有“仁”的风俗,也就是说东夷人重情义、不蛮横。姜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其实是尊重了东夷人的文化独立性,求同存异,放弃了“专制霸权”。这一招特别管用,没过多久,周边的东夷部落就主动来归附齐国了。他们觉得姜太公不是来“征服”他们的,是来和他们一起过日子、交朋友的。

第二招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找到经济引擎。

解决了“人和”的问题,还得解决“吃饭”的问题。齐国的土地贫瘠,种不了庄稼,怎么办?姜太公把目光投向了大海。

海边有一样宝贝,是所有人都离不开的,就是盐。那时的盐,不是现在超市里随便买的调味品,而是“硬通货”。没有盐,人会没力气,军队没法打仗,老百姓没法下地干活。中原地区普遍缺盐,而东夷地区虽然靠海产盐,但原先都是零散的小作坊生产,产量低,质量也差。

姜太公看到了机会。他把零散的盐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食盐产量大幅增加。在此基础上,太公与东夷诸国、中原诸侯国开展食盐贸易,使得齐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一招太狠了。周边的东夷诸国,要靠齐国的盐过日子;中原诸侯国,也得靠齐国的盐维持民生。齐国一下子从“穷光蛋”变成了“暴发户”。盐卖出去换回来的粮食等物资,既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又能用来武装军队。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里说,“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没过多久,齐国就从一个“地狱开局”的小国,变成了人心归附、经济富裕的大国。

第三招,拿到征伐之权,名正言顺地开疆拓土。

有了人,有了钱,接下来就是“扩地盘”。齐国一开始只有五百里疆域,在东夷地区只能算个“小个子”,周边的莱国、纪国、莒国,个个都不是善茬。姜太公想着扩地盘,但没理由。周天子没授权,随便打别人,会被说成“叛乱”。

机会很快来了。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没法理政。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觉得自己有资格掌权,就勾结起来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这时的周朝,刚建立没多久,人心不稳,摇摇欲坠。姜太公作为周武王的“尚父”,自然不能坐视不管,马上带兵全力平叛。

叛乱平定后,为了感谢他,也为了让他继续“镇住”东夷,周王室给了姜太公一个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意思是,从海边到黄河,从穆陵到无棣,只要这范围内的诸侯或部落敢叛乱,齐国国君不用请示周天子,直接就能带兵去打。

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姜太公扩地盘就名正言顺了。哪个东夷国家不服,就说它有叛乱之心,直接打服;哪个小诸侯不听话,就说其违逆周天子,照样收拾。具体效果按《史记》的说法是:“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这一特权甚至延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鼎盛时,齐国已经是“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的规模,天下无人敢小觑。

姜太公衣冠冢 秋影随风 摄

太公文化影响了三千多年

姜太公活了多少岁,史书没明确记载。这个七旬出道,一辈子都在“搞事业”的老人,给中国留下了太多遗产。其中,不仅是一个强大的齐国,还有绵延不绝的齐文化。

姜太公去世后,周天子特意下令,把他的灵柩运回镐京,葬在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墓旁边。这是极高的荣誉,只有对周王室有“再造之功”的人,才能享受。更特别的是,前五代齐国国君,都按照“返周而葬”的规矩,埋在镐京附近。这说明周王室一直把齐国当成“自己人”,把姜太公当成了“定海神针”。

到了唐朝,姜太公的地位又升一级。公元760年,唐肃宗把姜太公尊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子并列,还在全国建了“武成王庙”,用以祭祀姜太公和历代名将。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圣人”,关羽的“武圣人”地位,其实是宋朝后才获得的。

为什么姜太公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因为他不仅会打仗,还懂治国、谋略,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里有“人本”的观念: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需求,求真务实。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齐文化,甚至影响了孔子。孔子虽是鲁国人,但鲁国和齐国相邻,孔子年轻时曾到齐国游学,很容易受到齐风的影响。孔子提出的“仁”,跟东夷人重情义的风俗,还有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其实是有传承关系的。

姜太公的影响力,甚至遍及全球。他本姓“姜”,因为祖上曾被封在“吕”地,所以也叫“吕尚”。他的子孙里,有的以“姜”为姓,有的以“吕”为姓,还有的因为封地、封官等,改成了其他姓,比如“崔”“丘(邱)”“高”“许”“谢”等。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姓氏,都能追溯到姜太公那里。

现在的姜太公,早已IP化。特别是在临淄,随处能看到“太公元素”,而且十分接地气。

先说地名。临淄有个太公湖,是国家水利风景区,跟“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隔湖相望,4300亩的生态湿地,白天看是绿水青山,晚上灯光照在湖面上更是流光溢彩。还有太公植物园,里面有一座18.6米高的姜太公雕像,他手里拿着钓竿,眼睛炯炯有神,旁边有座9.9米高的“太公宝鼎”,据说是参照齐国礼器而造,不少游客都来拍照打卡。

再说说活动。每年9月12日,是姜太公的公历诞辰日,临淄会举办“祭姜大典”。2025年的“祭姜大典”,来了1700多位海内外的姜太公后裔。他们穿着传统汉服,按照古代礼仪,向姜太公雕像敬献花篮、宣读祭文,场面隆重。除了祭典,同一天还搞了“非遗市集”。在现场,有做南仇捶击丸子的,有做绣流苏蹴鞠的,还有做龙缸酱油的。游客既能看祭典,又能吃美食、买手工艺品,庄严、热闹两不误,包容开放的太公文化变得具象化。

太公文化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在淄博的小炉匠琉璃工作室,艺术家们做了一组《太公封齐》的灯工琉璃作品。它长3米,宽0.6米,分了五个场景:“封齐”“因俗简礼”“劝女工,极技巧”“便鱼盐之利”“武王访齐,尊贤拜功”。场景里的人物、战车、盐场,做得特别精细,连姜太公的胡须、士兵的铠甲都清晰可见。这组作品在2024年的淄博陶琉会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目光。

姜太公封齐的故事,已经过去三千多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他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尊重差异,用“因其俗,简其礼”融合了东夷文化;他不是靠坐吃山空,而是务实创新,用“鱼盐之利”让齐国富了起来;他不是靠蛮干硬上,而是抓住机会,用征伐之权让齐国强了起来。

不管是做事业、搞文化,还是与人相处,其实都能学姜太公的智慧:尊重不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优势,抓住关键的机会。姜太公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不是靠征服别人,而是靠团结别人;真正的智慧,不是靠墨守成规,而是靠务实创新。

或许,这就是姜太公能被记住三千多年的原因。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齐国,更留下了一种能穿越时空的务实智慧。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责任编辑:吕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