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淄博再添新地标 焦波绿化千亩荒山请来“天下爹娘”

在场 |  2025-09-27 09:43:48 原创

李波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博山天津湾西村的“爹娘山”,原本只在村民之间口口相传的名字,在2025年9月26日这天,注定写进记忆。随着一条千米长的红绸在人们手中延伸,无数陌生的、熟悉的双手同时拿起剪刀,掌声与欢呼在山谷间回荡……“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成功揭幕,人们由此踏入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影像长河。

这是世界上首个以“爹娘”为主题的影像艺术馆,也是被称为“农民导演”焦波一生心血的结集。从1974年第一次举起相机,到今天站在爹娘山上亲眼见证这一刻,他用镜头写史、以陶瓷立传,把属于农民、属于天下爹娘的影像定格在故乡的山水之间。

陶瓷留影留存千年记忆

“磨剪子来戗菜刀!”开幕式上,焦波推着一辆大金鹿自行车走上前台。

想起过往,焦波哽咽着说,参加工作的那一年,爹给自己买了这辆大金鹿自行车、一块上海手表、一件半大衣,“我觉得,俺爹穷了大半辈子,把钱都用在了儿子身上。我就骑着这辆自行车,戴着这块手表,穿着那件半大衣,走上了社会。”

“这位是网红老兵蹇兆增,这位是杨培善,这位是郭兰英妹妹,王荣均大娘,我喊她大姐。”在仪式上,焦波向乡亲们逐一介绍自己请来的嘉宾。

老兵蹇兆增虽然坐在轮椅上,但是身躯笔直。焦波先生为老兵献花:“老兵也是爹娘,有国才有家。他们为国奋战,是最应当被铭记的天下爹娘。”十几位老兵的影像被永久收藏进馆,与那些父母的照片并列。被誉为“郭兰英妹妹”的81岁“头巾奶奶”王荣均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惊艳全场。

“焦波的艺术馆开馆,我特别送了一尊老父亲的雕塑,希望能永久珍藏。”焦裕禄二女儿、焦裕禄纪念馆名誉馆长焦守云应邀专程从郑州赶来参加开馆仪式,并捐赠了鲁讯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的作品——焦裕禄塑像。

“焦波是一个比农民还农民的人。那天我指着一个坟头说,这就是俺爹俺娘的坟。焦波二话没说,跪下就磕头。起来之后,泪流满面。”嘉宾杜深忠谈起焦波对于天下爹娘的感情,深有感触。当天《乡村里的中国》乡亲杜深忠夫妇、张自恩等人,也来到揭幕现场。

从民国时期泛黄的全家福,到五十年代的祝寿照,乃至七十年代的祖孙合影……跨越百年的面孔并排陈列,时间仿佛在这里汇聚。那一张张面庞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因真实而深情,因平凡而伟大。每一张影像背后都是一段家庭史,一段乡土记忆。

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是个半开放空间,散落在爹娘山上的一面面陶瓷影像墙,既是影像作品,也是分割和固定时间的“墙壁”。焦波说,源自土地的爹娘,要刻在来自土地的陶瓷上,这样才能保存千年不褪色。为此,他特别给华光国瓷颁发了合作牌匾。

三次剪彩只为天下爹娘

焦波说,他一生有三次刻骨铭心的剪彩。

第一次是1998年,“那一年,我父亲84岁,母亲86岁,我已经拍了24年父母。我想在他们有生之年做个影展,主题就叫‘俺爹俺娘’,要挂到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里面。”

“父亲说爬也要爬到北京去,给我剪完彩,这一生就完成了。俺娘是打着吊瓶到北京的,我从火车上背着俺娘下来。第二天,俺爹俺娘用从家里带来的剪刀给我剪彩。”当时,在布展的焦波望着满屋子照片嚎啕大哭。这一下子可能剪痛了全国儿女的心,焦波觉得自己表现的不是俺爹俺娘,是每个人的爹娘。

第二次是2021年。春节过后,焦波回村修路、打井、整理村庄,毅然决然筹备他的“乡村影像大集”。“农民在土地里种庄稼,我们在土地里种故事。”影像基础有了,群众基础有了,他觉得办这场大集的时机到了。

焦波在家乡发布自己拍了30多年的纪录电影《俺爹俺娘》,他想将自己的家乡打造成电影小镇。“让乡里乡亲为我的电影剪彩,这是一个游子报答家乡的方式。”他笑言。

当时,中心街拉起了409米长的红绸子。“4”通“是”,在博山当地是个吉利的数字。“9”是长久的意思。两个数字连在一起,就是铁定长久。焦波没想到,现场会有上千人参与剪彩,一边挥舞红绸子,一边欢呼。

第三次则是2025年,焦波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的隆重揭幕。千米红绸蜿蜒在爹娘山上,人群挥舞起红绸,共同祝福天下爹娘。

天津湾西村党总支书记焦守礼说,焦波对家乡天津湾充满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爹娘、记录庄里乡亲,给家乡岳阳山的怀抱中,增添了一个孝道的标志——“爹娘山”。

“这些照片,我哪一张都舍不得。”焦波说,这些从12000余张照片、800多个小时的录像中选出来的照片,其中既有“俺爹俺娘”影像,也有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天下爹娘”。

焦波说,这座影像艺术馆,就是天下爹娘的一个家。

俺爹俺娘,真实照见众生

焦波的父母,一个是1915年出生的农夫焦文崇,一个是1913年出生的农妇乔花桂。两位老人先后在本世纪初辞世。在焦波的镜头里,为爹娘拍照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贡献奖”。

父亲说,儿子不是照相,而是“聂影”,要的是自然;母亲说,你不是常说要规规矩矩做人么,那咱也板板正正照一张。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中,焦波把镜头对准了最寻常的农民父母,却意外照见了所有人共通的情感。

“俺多想再给你们照张相啊,天下爹娘万岁!”在揭幕仪式上,焦波跪在爹娘照片前,说出了这句掏心窝子的话。此刻,他不再是农夫,不再是导演,也不再是艺术馆的发起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儿子。汇集到爹娘山上的人们,也在这一瞬间体会到他的心情——无论身在何处,谁心里没有一对爹娘?

“来到咱们爹娘山,就是为了给焦波老师帮忙助力,为了跟他一起弘扬咱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现场,来自淄博高新区华庚医院、博山旅游摄影家协会、博山女子摄影家协会、博山原山舞龙队的志愿者们,早早就来到现场,为到场的数千位乡亲准备大锅菜。

从俺爹俺娘,到天下爹娘;从一张照片,到千年陶瓷;从一条乡间小路,到一座影像艺术馆。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背后是一个儿子对父母的深情,更是一个农民导演对乡村记忆的担当。

如今,站在爹娘山上,那座嵌在青山绿水间的艺术馆不仅是一座馆,更是一部影像史记,一条情感脉络,一个让天下儿女都能来探望的天下爹娘的家。

早在2007年,学者季羡林在病榻上就对焦波说:“你拍的不是你父母,而是全天下爹娘的代表。”这一句话,让焦波把俺爹俺娘的“个人志”升华为天下爹娘的共同情感。

也是在那一年,他母亲的嘱托在耳边回响。母亲临终前希望焦波回乡种地,但他未能做到。从2008年起,他包下近千亩荒山,造林绿化,为艺术馆筹备环境。他说:“我想让父母在绿水青山中永驻,让乡亲们在绿水青山中生活。”如今,爹娘山不仅绿树成荫,更因这座艺术馆而有了文化厚度。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王兵 李波)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