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风采|除病痛、建学科、传技术、育人才,这位援疆医生“针行”!——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王盛春

医声 |  2025-09-22 14:23:27 原创

周欣怡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健康山东云平台持续推出“鲁医风采”系列,介绍山东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山东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2023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王盛春作为第十一批山东援疆柔性人才奔赴喀什。1年间,她以银针为笔、以初心为墨,在南疆大地上书写了一段除病痛、建学科、传技术、育人才的动人篇章。

从零到强:打造南疆首个中医针灸中心

初到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王盛春面临无独立针灸科室、设施简陋、技术薄弱的困境。她立下誓言:“一定让喀什同胞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服务!”

2024年1月,在王盛春推动下,喀什地区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成立。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以往对中医针灸接触少,就诊人员也少。怎样才能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针灸、了解针灸、信任针灸,继而让更多人获益呢?王盛春决定从喀什地区最常见的痛症入手。

65岁的维吾尔族患者阿不力孜(化名)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腰腿疼痛、麻木、行走不便及失眠等症状长期困扰着他,严重时甚至不能下床。因为年龄大、有基础疾病不想手术,家人用轮椅把他推到了王盛春的诊室。王盛春运用六气针法为他施针后,疼痛迅速缓解,老人从轮椅上缓缓站起来,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行走。他开心地笑着竖起大拇指:“针灸亚克西,山东专家亚克西……”回家后,老人逢人便说针灸好,“发动”自己身边患有颈肩腰腿痛的亲友来针灸中心治疗。

王盛春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广泛赞誉,墙上挂满了锦旗,针灸中心的名声越叫越响,吸引了从阿勒泰、吐鲁番等相隔千里的北疆地区患者前来就医。

23个新项目将“针本事”留在叶尔羌河畔

患者“千里寻针灸”,是对中医的认可,更是对王盛春精湛医术的信赖。深知肩上责任重大,王盛春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辛勤传技术、精心育人才,希望将毕生技术和经验留在广袤的南疆大地。

“珍惜在疆时间,只争朝夕!” 王盛春下定决心。从建科之初,针对存在治疗项目单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等问题,王盛春带领团队开展了23项新技术、新项目,并针对不同疾病分门别类对治疗方案进行“打包”,指导当地医护人员按照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进行操作,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提升了治疗效果。

王盛春创制的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面瘫“割治疗法”,便是她注入科室的新技术之一。36岁的莎车县聋哑学校女教师阿依夏穆·艾尼瓦尔因在生产过程中不慎受风寒出现重度面瘫,曾多次就诊恢复不佳,非常担心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最后找到王盛春。王盛春给予割治疗法、针灸、穴位注射等系统、综合治疗,患者受损的神经完全转好,笑容恢复灿烂,激动地拥抱着王盛春说“您就是我的春天”。

王盛春十分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她提出了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双促进”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科室人才梯队合理,老中青阶梯有序,三级医师查房顺畅,一批中医专业的年轻少数民族医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近悦远来!“针实力”铸就好口碑

经过1年的努力,王盛春带领针灸中心从成立之初6人团队发展为有22名医护人员的全院第二大科室,入选喀什地区临床重点专科。

“我们结合喀什地区的病种特点及科室优势,将学科规划为以痛症、瘫症为首的5个亚专科方向。”王盛春介绍。目前,5个亚专科的针灸诊疗技术不仅在喀什地区而且在整个南疆地区都处于领先水平,成为患者中有口皆碑的明星科室。

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培养原则,一方面,王盛春把更多专家“请进来”,助力针灸中心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在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建立南疆首个国家级专家工作站——中国针灸学会喀什地区专家工作站,邀请全国各地的名中医药专家来喀什地区中医医院传经送宝;另一方面,带领骨干力量“走出去”,通过积极参与自治区学术会议、在县级创建名中医工作室、进行惠民义诊等形式,把中医针灸技术带到南疆各地乃至北疆地区,让更多新疆同胞受益。

针灸中心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目光”。来自法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越南、乌拉圭、南非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外宾及世界医学会代表团,先后10余次来针灸中心参观、考察,对中医针灸在喀什地区的落地生根和迅速发展表示惊叹,对带给南疆地区群众的福祉给予赞赏和肯定。

“近者悦,远者来。”叶尔羌河畔,山东援疆专家王盛春不仅为南疆地区各族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更为促进民族团结交融贡献了“山东力量”。她用银针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的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精神。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策划 李丽)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