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烟花秀”事件,央媒相继发声批评!
综合 2025-09-21 15:25:13
9月21日,针对“烟花秀”事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刊发相关评论文章。
人民微评:烟花散去不能仅留下道歉
近日,一场由某户外品牌赞助的“烟花秀”,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燃放,引发争议。
烟花散尽,却点燃了舆论质疑:这番出人意料的操作,会否破坏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会否惊扰当地的动植物生长?一旦造成伤害,该如何修复?艺术表达的边界在哪里?以艺术为名的品牌营销活动,该如何规范?
目前,涉事品牌与艺术家均已公开致歉。当地相关部门也表示,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我们期待后续调查能够回应公众提出的疑问:当初如何审批,有无进行科学评估?调查应全面评估生态影响,给大家一个有说服力的说法。
环保与艺术并不对立,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尺度和规范。真正的艺术,应当尊崇真善美,敬畏自然,抚慰人心,而不可伤害自然界。而商业化的参与,更应有规矩和界限,倡导正向善意的价值,不可只图哗众取宠。烟花散去,留下的不能仅是道歉,更应是保护生态的行动。
新华视评:致敬自然 无需烟花证明
近日,在位于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区,某户外运动品牌企业联合艺术家以“敬畏自然”的名义开展了一场烟花秀,引发巨大争议。当一片片烟花于轰鸣声中从山脊间升起,炸开的不仅是彩色烟雾,更是商业逻辑与生态伦理的激烈碰撞。这场争议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值得全社会共同反思: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烟花秀来“致敬自然”?
真正的敬畏,从不是在人间净土搞行为艺术,而是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和沉默。
新华时评:放错了地的“烟花秀”,再美也是破坏
一场19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燃放的烟花秀引发关注和争议。在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喜马拉雅山区燃放烟花,无论手续是否完备、准备措施是否得当,都是对雪域高原环境与自然美景的极大伤害,是对人与自然相处规律的漠视,是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日喀则市21日发布情况通报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相关品牌方、艺术家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道歉。这是个积极信号,期待相关方面能够一查到底,既要看环境评估相关工作是否到位,也要查作风问题有没有漏洞。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是西藏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如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烟花秀,相关燃放材料是否按照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过评估?相关部门在层层审批中,是否始终秉持对破坏生态环境“零容忍”的态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否仍悬在心间?
遵守法律法规是底线,而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的敬畏是高线。在世界屋脊,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理应比底线站得更高。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才是捍卫这片净土的更高准则。
查问题的同时,更要尽快对燃放地开展生态评估,尽早推动生态修复。烟花燃放后的化学残留物,即便肉眼不可见,一旦渗入高寒草甸土壤或水源,将对当地的土壤、植被、动物乃至饮用水造成长期且难以逆转的危害。对于造成的损害,要尽最大努力及时补救。
在生态面前再小的地方也不能破坏,在保护面前再大的诱惑也不能动心。如此,美丽中国画卷才能更好铺展在人民面前。
中新网评始祖鸟蔡国强烟花秀:不能一边吃户外的饭,一边砸大自然的碗
在网友持续不断的质疑与批评声中,9月21日,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蔡国强终于就其于喜马拉雅山脉燃放的烟花作品《升龙》公开道歉。同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宣布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并表示将依法依规处理后续事宜。
始祖鸟发布的致歉信
蔡国强的致歉声明
这场最初被包装为“致敬自然”的高海拔艺术行为,最终以删帖、道歉和调查收场,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商业傲慢与生态短视,为所有试图将自然当作镀金背景板的企业与个人敲响了警钟。
事情还要从9月19日说起。在西藏日喀则江孜县东部、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的喜马拉雅高海拔区域,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秀燃放。公开影像显示,烟花沿山脊线逐次点燃,巨响打破了高原的亘古宁静,圣洁的山脉被五彩烟雾笼罩。
烟花秀现场图
这一艺术行为迅速引发外界大量质疑:
“有没有想过对当地的动植物,对喜马拉雅山的生态造成多大的影响?”
“这难道不会严重污染环境吗?”
“一边标榜‘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一边在高原放烟花——始祖鸟的‘敬畏自然’难道只是文案?”
面对汹涌舆情,品牌方最初坚称该活动旨在“探索高山、传播在地文化”,并强调采用“环保材料”。蔡国强团队也发声称烟花材料符合环保标准。然而,双方均未提供具体生态影响评估数据,也未回应爆破对高原野生动植物的具体影响。这种回避实质问题的态度,直至舆论近乎一边倒批评后才转变为公开道歉。
艺术的真谛在于构建与重塑,而非破坏。蔡国强这场名为“升龙”、标榜“吉祥”与“生生不息”的烟花秀,实则是对大自然“生生不息”最无情的破坏。
同样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始祖鸟的官方网站上,品牌不吝笔墨地强调其环保承诺,更是提出“没有气候正义,就无法实现全球平等”的宏大论述。
始祖鸟官网反复强调品牌对环保的重视。
作为一个以户外精神立身的商业品牌,始祖鸟近年业绩斐然。据其母公司亚玛芬体育2024年报,始祖鸟年收入大涨36%,突破了20亿美元,俨然成为户外市场的高端标杆。在品牌的不断营销之下,始祖鸟被捧上“神坛”,不仅成为“户外装备中产三宝”之一,还曾一度“一鸟难求”,就连衣服的吊牌都被炒到了300元。
然而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观之间的断裂。始祖鸟表面上推崇“无痕山林”,却把自然视为表演舞台,试图用所谓的艺术来为品牌增加价值,显然忘记了初心。
这一次的烟花事件,不仅点燃了高原山脊,也点燃了公众对伪户外、伪环保行为的警觉。大自然不是品牌的背景板,不是谁的秀场。户外品牌和艺术家们若真正尊重自然,就应在所有行动中贯彻“无痕山林”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环境表演主义。
生态红线不容逾越。既然选择吃户外的饭,更要护自然的碗。
央广网:生态净土容不得始祖鸟任性,喜马拉雅山经不起营销试错
9月19日,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这场烟花秀视频在网络发布后迅速引发争议。
@央广网 #看丹观察#认为,为吸引眼球,始祖鸟的“行为艺术”折射了其对自然生态的轻慢,与其长期宣扬环保理念的户外品牌形象严重背离。目前,所谓“科学评估”是哪家机构做出的等诸多疑问有待进一步回应,相关处理措施也应及时跟上,既是补救受损的生态,也是对其他“以商业之名,绑架艺术、漠视生态”行为的警示。
艺术本应是传递生态敬畏的载体,而非商业营销“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每一寸生态净土都经不起 “品牌营销” 的任性试错。若始终将商业利益置于生态与艺术价值之上,再高端的包装也终将被戳破,最终难逃消费者的批判与市场的抛弃。
科技日报:不要以敬畏自然的名义折腾自然
这两天,一场在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上演的烟花秀,引发轩然大波。
色彩缤纷的烟花在生态脆弱的高原肆意绽放,显得格外刺眼。尽管主办方称已履行报备手续、使用环保材料且选址不在生态保护区,但当地政府批准此举的合理性仍备受质疑。这场以“敬畏自然”为名的活动,恰恰是在“折腾自然”。
“手续合规”不应成为烟花秀的免责理由。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弱,修复周期漫长。即便不是核心保护区,举行烟花秀这样的大型表演也应慎之又慎。毕竟再平平无奇的一座山,也是高原生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材料环保”不能抵消烟花秀对环境的影响。在城市里燃放的烟花材料安全环保,并不能代表其在别的地方,尤其是青藏高原这种生态脆弱地区也是安全环保的。同一块水果皮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速度都会不同,含彩色颜料的烟花材料在高原的影响更难预估。因“烟花材料环保”就免去环境评估,这种做法忽视了高原生态的特殊性,本身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和践踏。
近年来,各地花式揽客打造消费新场景,特色文旅吸引了无数游客。可以想见,国际大品牌和知名艺术家的组合,对当地政府有多大的吸引力。地方渴求借品牌与艺术IP打造亮点的初衷或可理解,但追求流量不能突破生态底线。
在公众心中,青藏高原是不容玷污的圣洁之地,很多登山者即便体力透支也要带走垃圾。这份对环境的敬畏,与烟花秀所谓的“致敬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当地部门需以此为鉴,真正扛起责任,把敬畏自然、保护生态落到实处。唯有守护好高原生态,其魅力才能长久留存。
中国环境报:四问始祖鸟、蔡国强雪域高原烟花秀,这些问题必须回答!
9月19日,亚玛芬体育(安踏集团持股)的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燃放烟花引发热议。此次艺术烟花活动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蔡国强通过火药爆破在山脊点燃三幕烟花,形成“升龙”动态景观。
短短时间内,这一所谓的“艺术盛举”引爆了舆论场。最初品牌方表示所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并制定了生态风险应对预案。但在海拔5500米生态极其脆弱的青藏高原,这些举措是否真的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伤害,没有谁敢打保票。而这也是迅速引发重大舆情的根源所在。
9月20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9月21日,蔡国强也发出致歉,表示主动配合第三方机构及相关部门,就此事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并将以实际行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在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前,笔者认为,围绕这一重大舆情事情,有几个问题必须说清楚。
其一,在海拔5500米生态极其脆弱的青藏高原搞一场“烟花秀”,何以能审批通过?众所周知,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在我国以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自然环境看,西藏自然生态先天敏感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难度非常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相继出台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可以说,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尤其是在海拔达5500米的高海拔地区,即便使用了所谓的“环保材料”,其对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潜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干扰风险依然很高,特别是对土壤、植被的长期影响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带来的生态影响更是可想而知。对此,相关部门应该给公众一个说法。
其二,这场烟花秀能在青藏高原举办,是否因为是名人就获得了特殊的“通行证”?有网友爆料称,蔡国强团队早前就曾打算在日本试点,原本拟定于日本富士山,命名为《樱花漫天的日子》,结果被否决,未通过环评,原因有三点:分别是火山灰扰动,可能激活富士山千层微裂隙;花粉浓度增加,加重呼吸道疾病;朱鹮繁殖干扰,弃巢率上升。在日本被否决后,又辗转去了法国,打算在圣维克多山燃起一条火龙,结果法国也不买账。最后才来到了青藏高原。网友的评论是“真是莫大的讽刺”。这背后是否因为名人效应或者资本的力量,才可以获得在青藏高原“放烟花”的特殊通行证?有关方面也应该给出说法。
其三,当地为何没有吸取曾经的教训?本次“蔡国强烟花秀”所在的江孜县,在20世纪90年代,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红河谷》在这里取景时,为了呈现真实的场景,剧组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缺口,人为制造了一场雪崩。这段雪崩画面仅在大荧幕中呈现了不到20秒,疼痛却永恒烙印在了大自然的肌肤上。此举在多年之后也成了争议不断的话题。在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保护好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理应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对“烟花秀”可能会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以及可能会引发的重大舆情,在吸取卡若拉冰川被炸出缺口的教训上,当地政府应该有一个提前预判。但事实却非如此。前车之鉴,何以没有引起重视?
其四,这次“蔡国强烟花秀”到底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得到修复?或者说究竟能不能得到修复?目前,当地已成立调查组前往现场核查,蔡国强本人在致歉信中也表示,“如确有环境影响,我们愿意尽全力采取补救恢复措施,并将以实际行动支持江孜县的生态和文旅,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我们始终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但带来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广大关心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公众需要一个公正的答案。
正如有网友说,“大家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大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打心底里认同这片土地就是自己的家,所以一分一毫都不肯退让。十指连心,不为自己担忧,也会为将来的孩子们担忧。”保护好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而这些问题,也是始祖鸟、蔡国强和相关部门应该回答的。
央视网评“烟花秀”事件:无知无畏者当戒!
9月19日,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的查琼岗日山脊上演。金色烟花沿山脊蜿蜒成“龙”,持续绽放约五分钟。然而,这场“视觉盛宴”并未赢得掌声,反而引发舆论广泛质疑。
面对如潮批评,主办方迅速回应称烟花采用“环保材料”且手续合规,品牌方始祖鸟与蔡国强工作室相继致歉。当地监管部门初步回应称,活动因使用环保材料而未进行环评,选址不属于生态保护区,目前未发现生态破坏。
但这些说法并未打消公众疑虑:这场烟花秀,究竟有没有造成污染?如果污染了,又如何补救?
已有多位环境专家指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受损,恢复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植物学博士顾有容等专业人士强调,除了污染物难以降解,烟花爆炸的噪声更可能惊扰即将休眠的野生动物,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深远负面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每年吸收近1亿吨当量二氧化碳,是我国目前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我国将西藏全域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喜马拉雅山脉正是其中关键屏障。为守护这片生态要地,十多年前,国家即规划投入200多亿元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声称“没有污染”的说辞,以及当地以“环保材料”为由简化环评的做法,无疑与国家重大投入和政策导向形成鲜明反差。
这背后诸多问题引发舆论质疑:为何公众一眼可见的风险,在主办方立项与执行中却未能充分考量?这场烟花秀是如何通过审批的?环保材料是否经过严苛验证?现场清理是否彻底?生态影响评估是否充分?
对待公众的质疑,相关部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答案也应来自科学的检测、实证,而非商业宣传或艺术表达。在全社会日益关注生态保护的今天,特别是国家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更加严格保护措施的当下,这类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活动则是一种挑战,与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格格不入。它不仅极大辜负了环保工作者的努力,也是对公众朴素情感的一种公然挑衅。在雪域高原,商业逻辑永远不能凌驾于生态逻辑之上。
目前,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我们期待结果能切实回应公众关切。对大自然而言,道歉毫无意义。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意味着多年付出可能付诸东流,必须拿出更有力的补救措施,同时对相关方进行严肃追责。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今天,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严守生态红线,这既是价值底线,也是道德底线。愿此次事件成为一记警钟,促使社会各界更加敬畏高原、慎待自然,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共同守护我们这片神圣净土。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央视网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