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出海记③|亩产增了2倍多,烟台治土方案在斯里兰卡示范“大数据”种田
大众新闻 从春龙 吕文佳 2025-09-23 06:00:00原创
■编者按
农为邦本,技传四方。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不仅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更以开放姿态跨越山海,将深耕多年的田间智慧、丰收经验,转化为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大众新闻推出“农技出海记”系列报道,聚焦山东农业技术、装备与人才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生动实践。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远程治土到“中国棚”种全球——这些带着山东印记的跨国合作,既破解了当地“种不好、收不多”的难题,也彰显了“藏粮于技”的硬实力。报道将深入一线,通过鲜活案例与故事,记录农技跨越国界、落地生根的坚实足迹,展现农业出海的山东担当,敬请关注。
烟台距离斯里兰卡,有5300多公里。万里之遥,一家烟台企业如何指导斯里兰卡的农户种水稻?如何帮当地企业实时调整土壤修复方案?
近日,在国家数据局组织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经济国际对接交流活动上,山东莱玉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作跨境数据流通典型发言,其在斯里兰卡的土壤调理修复项目引发关注。
在一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会议上,为什么要讲如何种田?
“如今,种田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数据种田’,一切要用数据说话。”莱玉化工董事长姜升林告诉记者,斯里兰卡水稻田里的故事,充分说明大数据在农业也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
莱玉化工主打产品为高品质硫酸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产品远销欧、美、日、澳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原料供应商。在农业领域,镁肥是一种重要的土壤调理剂,可以从系统上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波隆纳鲁沃,是斯里兰卡的主要水稻产区之一。2017年,莱玉化工到波隆纳鲁沃拓展市场时了解到,这里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超标问题较严重,水稻亩产只有400多斤。业务人员便找到斯里兰卡水稻加工大户Araliya集团想开展合作。
“当时有很多化肥厂来找过,他们都没有接受。他们认为,这些企业只是来卖化肥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姜升林告诉记者,想要获得当地的认可,必须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帮他们解决土壤问题。
莱玉化工组织技术团队对当地土壤数据进行了动态多源采集。分析发现,当地土壤酸化严重,pH值在4左右。由于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被活化,很容易在水稻中富集。
“靠这些数据就能增产?”看着技术人员不停地在收集分析土壤、环境、作物的几十项数据,当地公司工作人员直犯嘀咕。
掌握了大量数据,工作人员开始为“生病”的土壤“开药方”。三季水稻验证之后,当地企业和农户彻底被征服——
第一季,保留原有种植方式,仅对土壤进行调节,亩产从400斤提高到850斤;第二季,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重新制定了种植方案,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第三季,制定了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亩产达到1310斤。此时,再进行土壤分析,pH值已经达到5.5,镉的含量已几乎检测不出,达到了预期效果。
Araliya集团对这家务实的山东企业大加赞赏。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合资公司,利用大米加工过程中的稻壳废弃物,与镁盐调配生产出土壤调理剂。为了让大家接受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公司连续两年无偿向农户提供镁盐化肥,并免费开展培训。项目成功入选国家“一带一路”示范合作项目。
农户森纳那亚克已有15年水稻种植经验,他坦言:“过去我家的田地酸性大,水稻总长得稀稀拉拉,一亩最多收400斤,除去成本几乎没多少利润。用上改良剂,更改了种植方案后,土壤明显变松软了,水稻根系扎得更深,一亩收了1280斤,孩子们的学费终于不用发愁了。”
姜升林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了“检测——诊断——治理——验证”的闭环数据链。
“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土壤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姜升林告诉记者,土壤治理越来越智慧化,万里之遥,也能种出“示范田”。
多年来,莱玉化工帮新西兰、澳大利亚种牧草,帮菲律宾种水稻、帮洪都拉斯和哥伦比亚种水果……姜升林说,世界各地的土壤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数据进行精准描述,并制定相应调理方案。“公司高度重视数据,积极进行数据化转型,因地制宜制定土壤修复方案,这是制胜的法宝。而‘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拓展市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 设计 吕文佳)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