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电影《731》:四重意象传递“锥心之痛”

文化观察 |  2025-09-18 20:58:03 原创

田可新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9月18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电影《731》上映。该片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以 “防疫给水” 为幌子对无辜平民展开人体实验、进行细菌战研究的反人类暴行。根据猫眼专业平台数据,截至早上九点十二分,首日票房就已突破1.33亿元,成为中国内地影史单片单日总场次冠军、中国内地影史首映日总场次冠军。而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当天晚8时,该片总票房已突破3亿元。如此热烈的社会反响映照出了大众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寻,以及对那段民族苦难的深切铭记。

影片放映现场氛围肃穆。观众席上,人们不断响起的抽泣声,表达了对受难先辈痛彻的共情与缅怀;环抱双臂、攥着拳头的微动作,传递出内心无法掩饰的愤怒、悲恸与敬畏。影片打通了历史与当下的情感通道,让 “铭记” 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观者血脉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共鸣。

具体到个体感受。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苹果、老鼠、名字与自由”四重意象的表达。主创以细腻的小切口呈现了受害者被欺骗、被摧残、被漠视、被剥夺的命运,正是在上述具象符号串联下,影片得以闪现生命的挣扎与尊严的微光。

苹果本有“平安”的寓意,可在《731》里,它却成为日军伪善的幌子。片中,王永章(姜武饰)每日负责为被关押者送餐,餐车上除了饭盒,还摆放着苹果和鸡蛋。日军看似“优待”的安排,实则包藏祸心。据历史记载,日军以 “洁净饮食” 为借口提供这些食物,其实都是为了确保被实验体的健康,为细菌实验效果服务。他们用这种虚假的关怀,掩盖其惨无人道的实验本质,将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恶行。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打着 “大东亚共荣” 的旗号,对亚洲各国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给无数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老鼠是另一个极具深意的意象。开篇鼠潮四散奔逃的画面,暗示着731部队的罪恶如鼠疫般迅速蔓延,不仅营造出恐怖压抑的氛围,更隐喻日军暴行如同老鼠般在黑暗中滋生、扩散,侵蚀着原本和平的土地。老鼠是731部队细菌战的核心工具。电影中多次出现日军在实验室里对老鼠进行病菌注射的场景,它们被大量培育、改造,成了携带致命病菌的死亡使者,如同日军手中的恶魔之刃,轻易地收割着无数无辜生命。

然而,老鼠在片中并非仅仅是死亡与罪恶的象征。在囚禁受害者的牢房中,杜存山(王志文饰)私养的黑鼠变成他与对面牢房女孩小花之间传递生命讯息的桥梁——杜存山在老鼠身上系上蝴蝶结,只要小花解下蝴蝶结,就意味着她还活着。这只穿行在牢笼中的小老鼠承载着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坚持,意味着:即使身处绝境,生命的顽强与希望也从未泯灭。

“名字”是影片的第三重意象。它是身份的象征,是尊严的标识。但在731部队的特设监狱中,一个个鲜活生命,失去了名字,只有编号,意味着失去了为人的基本权利。他们的生死被随意操控,痛苦无人问津。电影中有相当多的情节聚焦于 “名字”,比如杜林山大声“报名”求死,顾博轩(李乃文饰)在苹果上给即将诞生的孩子刻下名字“顾念”,还有最后人们大喊自己名字纷纷托举男孩爬出深坑……呐喊,是活着的证明。电影通过对 “名字” 的强调,传递对受害者的尊重,也表达了对历史的负责态度。

“自由”则是《731》中的最强意象。在这 “死亡牢笼”里,自由是比生命更奢侈的存在。导演赵林山用空间对比强化了自由的珍贵。实验室、牢房永远是封闭的:密不透风的铁门、带铁栏的低矮小窗,窒息感满满。片中多次用日军“用健康换自由”“你自由了” 的台词,形成刺穿人心的反讽。在这里“自由”,不是解脱,而是死亡的通知,这与受害者对“自由” 的朴素诉求,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感。而众人越狱小孩飞翔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带来了一抹暖调,还有钥匙、地图、纸飞机、火花、野草等元素的叠加……然而,不论如何呼唤、争取,最终迎来的却是一个“无人生还”的结局,更加重了观众无尽的锥心之痛。

联系现实语境,“自由” 意象也让影片的警示意义更加深刻。如今,当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淡化731罪行时,电影中那些追寻与逃离,恰恰印证了“人权”不是抽象的,而是每个生命的个体本能。影片通过这些细节提醒观众: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受害者,更是为了守护 “自由”这一人类共同的价值。

电影《731》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守护自由与尊严的决心。这是一部真诚之作,并超越电影本身,成为当下对历史、对人性、对和平一次深刻的追问。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责任编辑:田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