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影像,长存的铁证:电影《731》上映,重探“鲁西无人区”

大众新闻 吕原  张晨  吕文佳   2025-09-18 07:00:00原创

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多地上映。影片聚焦抗战胜利前夕,在哈尔滨平房区秘密开展细菌战研究,并以活人进行惨无人道实验的日军731部队,直面战争中最晦暗的角落。  

731部队的罪恶,只存在于影片中的“平房区”吗?那些从实验室走出的“恶魔”,又曾在中华大地制造了怎样的人间炼狱?今天,就让我们借由这部电影,去推开一扇名为“鲁西细菌战”的沉重大门,重探那段深埋在齐鲁大地、被刻意制造的“大屠杀”。

—银幕之外的血泪之地—

1500平方公里成为“无人区”

1943年秋,日军发动“十八秋鲁西作战”行动。这场由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策划、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直接指导的大规模霍乱细菌战,将731部队的理论研究,变成了华北平原上一场真实的灾难。

准备工作从当年4月已经开始,日军秘密召开会议,石井四郎明确提出“无视国际影响,使用大量细菌武器”。随后,驻华北细菌部队开始加紧生产以霍乱菌为主的生物武器。战犯长田友吉后来供认,当时仅一个培养室的设备“就可以一次把全世界人类杀光”。

1943年8月,久旱的鲁西地区普降暴雨,卫河水位暴涨。一场“天灾”与“人祸”的结合被精准地制造出来。

他们的战术极其恶毒:日军一方面利用飞机和地面部队,在卫河流域及鲁西、冀南各县投撒大量霍乱细菌;另一方面,他们掘开卫河、漳河等多处河堤,人为制造洪水。

侵华日军在鲁西活动时印刷的出版物

滔天洪水不仅淹没了村庄田野,更成为了霍乱细菌最高效的传播载体。生命之源的河流,一夜之间变成了流淌的死亡。当时的惨状,就连日军随军军医柿添忍都在报告中承认:“无论走到哪个村子,都在流行霍乱……连宿营的地方也找不到。”

那么,这场人间炼狱到底造成了多大伤害?根据战后档案中日本战犯的供述,这场细菌战造成冀鲁豫三省交接处超过20个县受灾、42余万人死亡,1500平方公里成为“无人区”。这是日军侵华细菌战中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42万。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大屠杀。

作战结束后,日军第五十九师团司令部炮制了一份《关于霍乱停止发生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他们将人为投毒说成“霍乱自然发生”,将在中国的“抵抗试验”美化为“霍乱防疫”,并厚颜无耻地总结“经验”,为未来的细菌战制定对策。

罪行,就这样被谎言层层掩盖。

未愈的伤痕

与时间赛跑的幸存者

“早上发病,挺不到天黑就死了。”山东临清的亲历者刘锡文回忆,他的一个伯父早上去埋葬因瘟疫去世的邻居,等回来腿就动不了了,夜里不到十点人就没了。幸存者的记忆,是一连串模糊而痛苦的画面:突然决堤的大水,莫名其妙的怪病,成批死去的亲人。

河北馆陶县的景富贵老人,八口之家在一个半月内死了五口,只剩他和两个年幼的姐弟。他指着黑白照片里逝去的亲人,泣不成声:“腿撑不开了,胳膊撑不开了……”这些幸存者,大多没有能力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苦难。他们的经历,正如细菌战受害者对日诉讼团团长王选所说,是“未被写入中华民族历史的那一部分”。

临清发现的侵华日军遗留的铜壶

这种遗忘,不仅仅存在于鲁西。浙江丽水,91岁的侵华日军丽水细菌战受害者池素娇,在镜头前泣不成声:“不是我们一家几个人的官司,这个是民族的官司。”在湖南常德,幸存者张礼忠,一家13口在日军投下的鼠疫菌中死了10人。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自费十余万元,骑车走村入户,整理出7643人的死亡名册,6次赴日诉讼。他和其他幸存者一样,在与时间赛跑。“1997年我们有61位原告,现在(2017年)只剩下21位。”常德细菌战受害者协会副会长徐万智的叹息,道出了所有受害者的困境:正义未到,而生命正在凋零。

他们的坚持,是为了让世界知道,细菌战的伤害从未停止。它留下的不仅是残疾的身体,更是世代的创伤和永不磨灭的记忆。

影像的责任

为何我们必须“重映”历史?

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不该被遗忘的故事,影像的记录才显得尤为重要。电影《731》的上映,更像一场迟到的集结,将散落的个人记忆,汇聚成一份民族的共同档案。

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长达11年的“抗争”。导演和团队查阅了近8000页解密的731部队报告,和423小时的原队员供述影像。导演赵林山说:“从一个人的记忆到一群人的记忆,从一个城市的记忆到一个国家的记忆,未来我们一定要让它成为全世界的记忆。这是一种传承。”

有了研究学者和史料的支撑,这部电影就不再仅仅是艺术创作,它更承担起了一份历史责任:用影像为那些无法言说的受害者作证。

电影上映前后,镜头之外的现实世界,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博弈也正在上演。

一方面,是日本官方的持续性消极态度。近年来,日本外务省持续投入巨额预算,用于向国际社会宣传其所谓的“正确形象”,包括修改海外教科书中关于“慰安妇”的记载。在《731》上映之际,日本驻华大使馆发布“安全提醒”,部分日本人学校甚至改为在线授课。这种姿态,与其说是警惕,不如说是心虚。

另一方面,是日本民间涌现出的反思声音。在电影相关新闻下,不少日本网民呼吁:“这部电影应该在日本上映,我们必须了解并思考这段历史”。这种来自民间的清醒声音,与官方的回避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博弈本身就说明,直面历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相的力量,也需要道德的勇气。

《731》上映,重提鲁西的悲剧,绝非沉湎苦难或仇恨叙事。历史的意义,在于警醒未来。铭记731部队的罪行,是在捍卫《日内瓦公约》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底线,是为了确保这种反人类的罪行永不重现。

更重要的是,铭记历史,是为了完成从“受害者”到“守护者”的转变。回望1943年的鲁西,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无力保护其人民的悲惨现实。而今天,我们能够安坐影院直面这段历史,其背后是一个强大国家提供的安全与尊严。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方能卫国。“勿忘国耻”的最终落点,必然是“吾辈自强”的现实行动。

电影片长有限,但它所激发的回响应当无限。电影《731》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它提醒我们,硝烟虽散,铁证仍在。当我们为银幕上的罪行感到愤怒时,更应记住,在鲁西,在常德,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有着更为广阔、更为惨烈的真实罪案现场。

不忘过去,方能无畏将来。

参考文献:

[1]谢忠厚.日军鲁西霍乱作战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13,(02):111-121.

[2]金新林.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卞文超.1943,天灾掩盖惊天人祸——揭秘鲁西细菌战大惨案[N].大众日报,2013-6-1(6)

(大众新闻编辑 吕原 张晨 设计 吕文佳)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