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理论专题 |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包心鉴、王传喜……各界共话“沂蒙精神代代传”
学有道 | 2025-09-16 06:00:00 原创
张浩 崔凯铭 刘祯周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编者按: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精神的传承需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推动沂蒙精神代代传,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创新方式方法。为推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大众日报理论周刊推出专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基层模范,共话“沂蒙精神代代传”。
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 包心鉴
沂蒙精神之所以具有激励人、塑造人的强大精神功能,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影响久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根本奥秘在于这是一种以人民为主体的先进精神形态。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这一红色基因,运用“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邃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人民主体意识、激发人民主体创造,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的根本着力点。
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个体,而是创造社会实践的人民群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具有厚重历史内涵和巨大时代价值的先进精神形态,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主体性的集中彰显。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何密切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解决党在长期执政中面临的独有难题?沂蒙精神所深刻蕴涵的人民主体性作出了正确回答、提供了深刻启示。近几年,中共临沂市委把握沂蒙精神核心要义,深化为民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了“12345﹒临沂首发”智能化平台,开辟了新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新途径。“临沂首发”架起了党群同心、政民互动的连心桥,开辟了群众情绪表达的便捷通道,为改进党政机关作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构建起有效的制度化平台,使沂蒙精神的人民主体性特质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这一鲜明特质和发展要求,与沂蒙精神蕴含的人民主体性高度契合,对新征程上如何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紧紧围绕不断增强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主体意识,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人民主体意识是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前提和强大杠杆。沂蒙精神是深刻蕴含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人民主体意识,这一主体意识在以人民为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将进一步释放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处于深度变革之中,既给广大社会成员带来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以主人翁姿态紧跟社会变革步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代社会病”,对人们产生种种消极影响,使一些人价值观扭曲、主体性失落,尤其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优良传统造成严重冲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一个关乎全局的迫切任务提到我们面前,这就是进一步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要素,运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有血有肉、可敬可亲的沂蒙精神典型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把沂蒙精神蕴含的“听党指挥、坚信不移、紧跟党走、坚定不移”和“顾全大局、牺牲自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优秀基因转化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和美好愿景的高度认同,转化为继续艰苦奋斗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自觉行动,不啻是在新征程上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的核心任务。
第二,紧紧围绕充分发挥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创造活力,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尤其要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顺利实现。人民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是沂蒙精神最具有传承性和渗透力的红色基因。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节衣缩食支援革命,摊煎饼、做军鞋、抬担架、勇支前,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沂蒙颂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坚定跟党前行,改造自然、战胜困难、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用极大的热情和主体创造支撑起社会主义制度大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沂蒙人民的主体创造精神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永不停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跨跃式发展奇迹。历史深刻表明,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无比巨大的,这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和真谛,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的最重要生长点。
第三,紧紧围绕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和“资本逻辑”有机融合的本质和规律决定,在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主体性为鲜明特质的沂蒙精神,蕴含着深邃的提高人的主体觉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和文化功能。沂蒙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完善、传承弘扬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随着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不断深入,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必将进一步释放,在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社科联特聘专家、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沂蒙精神生命力在实践
□ 王传喜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沂蒙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堡垒。9月3日,我很荣幸受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现场我看到“钢八连”“岱崮连”“郯城战斗模范连”“刺杀优胜”“铁七连”等5面与临沂抗战相关的战旗,一同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作为沂蒙人,我感到十分振奋和自豪,更感受到沂蒙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的一脉相承。
在革命战争年代,代村是沂蒙红色堡垒村,1940年4月成立抗日独立营,1945年成立党支部,陈毅、粟裕等革命家在代村设立指挥部指挥了鲁南战役,代村人积极参战支前,配合解放军打支援,扛着自制的土枪、大刀等简易武器,在潍徐公路消灭敌军数名,被鲁南军区授予“先进民兵连”,多人被山东鲁南武委会授予“民兵英雄”。在戴家村阻击战期间,党组织带领村民支援战斗,为作战胜利提供了群众力量。这些红色基因成为我们发展产业、治理乡村、造福群众的政治底色,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结合学习和实践谈一谈几点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感悟。
一是坚定不移跟党走。沂蒙精神的实质就是对党忠诚,“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反映了沂蒙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仰。1999年以来,我们“一班人”坚持筑牢和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像革命先烈打攻坚战一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我们坚持“党指的方向,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们从贫困落后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法宝。
二是坚定不移守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考察时,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们觉得这是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群同心”既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又是奋斗目标。这些年来,我们坚持通过班子付出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优先享受发展成果,健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现在,村民通过自主创业就业、村集体社会保障,形成了“橄榄型”的收入结构,群众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是坚定不移谋发展。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既要比干劲,讲奉献,又要比思想、讲创新,这也是传承践行沂蒙精神的应有之义。20多年来,我们坚持艰苦奋斗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选择了一条“依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实现了村强民富。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把沂蒙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实践,贯彻临沂市委“五个连片”振兴沂蒙乡村行动方案,推进实施“田园新城”共同富裕示范区规划建设,运用联村共建、城乡融合的思路,和代村周边11个村,2.6万农民抱团共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我们注重培养红色传承人,村里很多青少年都能讲村庄的红色历史,我的孙子孙女都是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小宣讲员,他们常给我讲“大青山突围”等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这些都是沂蒙精神代代传的生动展现。沂蒙精神的薪火有了青年人的传承,就有了蓬勃的力量。接下来,我要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方面带头作为,用实际行动讲好沂蒙故事,将沂蒙精神的火种播撒四方,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
在宣讲中传递精神力量
□ 于爱梅
在我心中,沂蒙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更是融入我血脉、伴随我一生的坚定信仰和力量源泉。
我的奶奶是“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筹军粮。在战火纷飞中,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干部,保存党史资料。特别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39年,奶奶又带领全家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42名将士和烈士的后代,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罗荣桓的儿女、陈沂的女儿等等。经过4年精心养育,托儿所的孩子们个个都健康成长,一个也没少,而我的4个哥哥,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这就是沂蒙精神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体现,是沂蒙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我的母亲张淑贞是一位“沂蒙红嫂”。1940年到1943年,她担任东、西辛庄两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发动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并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支援前线。她牢记奶奶的话,为了抚养好革命后代,让我刚出生的哥哥喝糊糊汤,把奶水都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们吃。在危险时刻,母亲和乡亲们一起,多次躲过追杀,保护了革命后代。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奶奶和母亲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沂蒙精神的伟大力量,也让我立下了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志向。
2004年,我从教师岗位离岗后,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拥军优属和弘扬沂蒙精神的事业中。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战火硝烟的年代,了解“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了解奶奶王换于、母亲张淑贞那些“看似微小却很伟大”的事迹,白天我到档案馆查阅党史资料,走访老红嫂、老红军,晚上整理稿子。第一批沂蒙红嫂的事迹整理完成后,我骑车到处义务宣讲。
2011年,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我主动提出做义务讲解员。我的宣讲报告《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成为基地教学的亮点,每一次宣讲都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考察,参观了沂蒙精神展并会见支前模范后代代表和先进模范,我就是其中一位。总书记的话,鼓舞着我,也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为了让沂蒙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我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每年组织宣讲员外出宣讲1200余场次。10多年来,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受教育群众达100万人次。我们的宣讲,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更是传递精神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
在传承沂蒙精神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沂蒙精神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年开学季,我都会到沂南县换于红军小学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我们也在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把沂蒙精神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各自岗位上,爱党爱国,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作为沂蒙精神的传承人,我感到无上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我将一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者系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
做好数字化时代沂蒙精神传播
□ 王友明
围绕数字化时代沂蒙精神传播,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立体化挖掘沂蒙精神内涵。无论什么样的传播,内容为王是不变的法则。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对沂蒙精神的内涵挖掘,突出其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为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提供丰富内容。
沂蒙精神是源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在民族复兴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革命精神。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笔者认为这个“基本内涵”实际是沂蒙精神的本质,是在“道”这个层面上的提炼和概括。在这个总概括之下,还可以下沉一个层次,作相应的提炼。比如沂蒙精神的实践要求,可以从胸怀大局、人民至上、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善作善成等方面去概括,也可以从牢记初心使命、敬业奉献担当、团结奋进争先等方面去概括;沂蒙精神的时代特色,可以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去概括。除本质内涵之外,无论从哪个层面概括,一定突出时代特色,坚持以用为本,解决时代问题,并且要身体力行,变成实际行动,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做好沂蒙精神分众传播。分众化是现代传播的大趋势。要做好分众传播,就要为不同层次、类别的受众准备对应的内容,以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尽管各地在红色文化传播上已经重视利用新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加大内容投放,但往往未能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提前谋划,导致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激发受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其传播效果也就难免不打折扣。可以将对沂蒙精神宏观的把握与概括与某一领域的研究相结合,把宏大叙事与小人物、小事件甚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研究相结合,开展历史资料长编、人物访谈等活动,组织专题性研究,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史、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沂蒙红嫂研究、识字班研究,以及改革开放后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开拓南方市场、商城出海等。除山东、临沂的研究力量外,也可以面向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置专项研究课题、研究基金。在深入开展分层分类研究基础上,针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妇女儿童、外籍人士等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针对其兴趣所在进行差异化投放,分门别类地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包装,与专业公司合作,借助算法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推送。比如,针对年轻人群体,多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针对中老年人群体,多利用新闻资讯、戏剧影视类平台;针对公务员群体,多利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针对大学生群体,多利用智慧团建、官方团委等平台,等等。
三是数字化开发沂蒙精神红色场馆。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数字资源的获取需求远大于传统的图文信息。数字时代先进信息技术为红色场馆进行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今年出台的《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提出“创新宣传方式”,对肩负沂蒙精神重要物质承载体的红色场馆等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十分必要,这也是在数字化时代扩大沂蒙精神红色场馆影响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沂蒙精神红色场馆的数字化开发与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统一的沂蒙精神信息共享平台。同时,还可以注意实现数字化成果的跨平台、跨区域互通互联和共享,比如与省内外相关的红色文化机构、媒体和企业共建红色文化资源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矩阵账号的相互推广和联动,实现信息传播的倍增效果,让沂蒙精神红色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化方式、信息化手段呈现出来,更为“鲜活”、更为“智能”、更“可看、可听、可触、可感”,让更多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力、辐射力,更好发挥出励志育人作用。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现代数字技术为沂蒙精神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解读和多层次的再创作提供了条件。可以出台鼓励沂蒙精神数字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吸引国内外数字产业研发生产力量,围绕沂蒙精神开发数字化产品,促进沂蒙红色文化的二次创作,比如开发以沂蒙精神为内容的网游产品、动漫产品。例如优秀红色剧本杀游戏《刀鞘》,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为背景,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扮演共产党、军统和中统三大阵营的角色,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沂蒙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中不乏类似的题材,值得深度挖掘与开发。可以策划一批沂蒙精神重点传播项目,对著名博主、网络“大V”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其利用自媒体开展沂蒙精神传播。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原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实现革命精神与青年群体“双向奔赴”
□ 冯彦娟
“革命精神代代传”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然而,“代代传”在今天正遭遇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直面矛盾挑战,探寻创新路径,以期实现革命精神传承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双向奔赴。
当前的传播工作与青年一代的接受习惯之间,存在几道显性的结构性矛盾,我将其归纳为“四大鸿沟”:
一是叙事鸿沟。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和集体的伟力,而青年更容易与具体的、鲜活的、有情感的故事产生共情。他们的认知路径是“由小见大”,先爱上一个人物,才能理解一个时代。矛盾在于我们想讲述时代的史诗,而他们期待聆听个人的故事。
二是语态鸿沟。我们在革命精神传播过程中,出于对革命事件的敬畏,常采用庄严、正式的宣传语态,这是一种“仰视”视角。而青年人的网络文化基因是解构、平视与互动。他们通过弹幕、表情包、二次创作来消解距离,天然屏蔽单向度的“说教”。矛盾在于我们提供仰视的瞻仰,而他们需要平视的互动。
三是参与鸿沟。我们的传播模式通常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传输。青年是被动的“接收器”。而青年偏好“参与式文化”,其乐趣在于评论、分享、二次创作,他们喜欢做内容的共同创造者。矛盾在于我们将他们视为听众,而他们将自己视为参与者。
四是渠道鸿沟。目前革命精神传播的主要模式还是依赖传统媒体、报告会等线性渠道,路径清晰但触达有限。而青年生活在由算法主导的碎片化信息流,如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中,内容能否触达,不取决于其重要性,而取决于算法是否判定其“有趣”“有吸引力”。矛盾在于我们坚守传播阵地,而他们追随算法流量。
这四大鸿沟,正是导致革命精神在传播中可能出现“代际阻滞”的症结所在。困境即创新的方向。要填平这些鸿沟,我们必须实施系统性创新策略,这不仅包括对客体的创新,也包括对主体能力的升级。
内容创新。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大而化之的表述方式,转而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故事。与其泛泛而谈“沂蒙人民”的集体形象,不如聚焦“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具体人物的真实经历,通过展现她们作为普通母亲、平凡百姓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情感挣扎与最终选择,用真实的人性细节来折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让革命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我们需要找到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形式创新。深度整合前沿技术,全面拥抱数字技术,重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打造革命精神“云参观”等平台,重点开发具有分支叙事结构的互动数字产品矩阵,包括微短剧、互动视频、文字冒险游戏等形态,让用户通过评论、参与、二次创作等方式,同步构建用户画像系统,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提升参与黏性。
渠道创新。革命精神传播需要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局限,深入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腹地,建立精准的对话机制。具体而言,我们要深入研究B站、抖音、小红书等青年文化聚集地的用户画像和内容偏好,用年轻人熟悉的表达方式,创作符合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内容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让革命精神相关内容自然出现在年轻人的信息流中,避免生硬推送带来的抵触感,激发用户的互动意愿,获得真实的点赞反馈,最终,形成自传播效应,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年轻一代的数字生活。
主体创新。充分激发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将传统传播者的角色升级为教练员,将信息接受者转化为积极参与的运动员,构建起一个良性互动的价值传播生态系统,让青年群体成为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实现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自主传播和创新发展。
组织与能力创新。首先要组建跨学科协同团队。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并非要求每位理论专家都成为技术高手,而是要进行组织创新。吸纳新闻传播、影视制作、动画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才及师生加入,与理论专家共同组成项目制团队。理论专家负责“内容把关”,专业团队负责“形式创作”,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期盼的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历史与当下的奔赴,也是我们传播者与青年受众的奔赴,更是人文精神与数字技术的奔赴。唯有完成这场奔赴,伟大的革命实践、崇高的革命精神,才能超越代际与技术的隔阂,在新的时代场域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真正实现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嘉兴大学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祯周 张浩 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