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虐”你什么了?西贝的致歉信,为何难敌老罗的“一针见血”
大众新闻 张晨 叶彤 2025-09-15 17:17:44原创
贾国龙与罗永浩针锋相对,持续了五天的预制菜之争,终于迎来了西贝的“低头”。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同时表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为门店现场加工”,列举了部分调整为门店现做的菜品,强调要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
致歉信中,还引用了贾国龙的争议性言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不过这则致歉信很快就删除了,继而发了一则新的致歉信。
仔细比较这两则致歉信,区别只有一个引号。新发的致歉信,给“虐”字加上了引号。一删一发之间,大家的关注点就聚焦到了这个“虐”字上了。
加了引号的“虐”字就能减少与消费者对立感吗?随即,这封道歉信引来了罗永浩的质疑:顾客虐你什么了?
这场源于贾国龙与罗永浩个人观点的交锋,已演变为折射餐饮行业现状与公众信任危机的复杂公共议题。
争论中不难看出,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定义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一边倒地质疑西贝,而一些行业同行们却力挺西贝。
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西贝觉得委屈:按其行业标准,自身产品“预处理”并不属于“预制菜”;而消费者方面对预制菜各有定义,甚至不少人有“预制菜=科技与狠活”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其曾被认为有利于中餐标准化,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消费者抗拒的,从来都不是商业与服务模式的创新,而是选择权被剥夺和知情权被轻视。当下,许多餐饮企业隐瞒使用预制菜的事实,以“现做”名义售卖预制产品,使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
回顾此次事件中,西贝的几次回应——
首次回应,西贝声称“没有任何预制菜”,并上线“罗永浩套餐”。这一举措被广泛解读为“撇清关系”式的文字游戏,未能消解疑虑,反而因“预制菜”定义本身的模糊性引发了更大质疑。
紧接着,贾国龙表示一定起诉罗永浩,被视为一种转移视线、恐吓舆论的策略,未能触及消费者关切的本质。
开放后厨,“自证变为自曝”;公开道歉但直言罗永浩是网络黑嘴,又将双方重新拉回到这场口水战的漩涡。
在双方标准不统一、认知存在偏差的背景下,西贝最需要做的是建立与消费者平等、畅通的对话机制,而非将自己置于“制高点”,带着傲慢与消费者争辩。
眼看着消费者不买账,门店业绩下滑,西贝的致歉信姗姗来迟,仿佛是一种妥协,“顾客‘虐’我千百遍”,西贝又把自己从“制高点”放到了一个“弱势”的位置。然而此举不仅不会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反而让这份致歉信的诚意大打折扣。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合理诉求,何时变为了对企业的“虐”?
纵观西贝的危机应对,本意是在商业危机中寻求一线生机,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不仅未能跨越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洼地,反而缺乏对消费者核心关切的真诚回应与情感共鸣,加剧了品牌信任危机。
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除了菜品的改进,西贝更迫在眉睫的是重新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如果仅仅将自己置于“受虐者”位置,或一味辩解行业共性困境,而未能主动拥抱透明、回应消费者最关切的权益问题,西贝将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谅解与信任。
(大众新闻编辑 张晨 叶彤)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