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们在玩梗“丝瓜汤”时,我们究竟在玩什么?

大众新闻 王鹤颖   2025-09-15 16:47:36原创

“儿子,你要不要喝丝瓜汤?”——这句话,最近成了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疯狂“玩梗”的开场白。看似一句平常的家常问候,为啥能让无数人瞬间“破防”?

这是因为,“丝瓜汤”的背后不是饮食喜好,而是亲子关系中代际沟通的拉扯与碰撞。

 01

从“丝瓜汤”到“多喝热水”

“丝瓜汤”并非孤例。

从“多喝热水”到“你吃了没”,这些“万能寒暄”之所以被广大民众疯狂玩梗,改编成段子,是因为年轻人在其中找到了熟悉的无效沟通模式。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2023年的一项家庭关系调研显示,超过62%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家庭沟通中“缺乏被倾听感”,而超七成父母则认为自己已经“很关心孩子”。这中间的“落差”,恰恰体现在“丝瓜汤”们的尴尬对话里。

网友的二创也很精准,“我说我压力大,爸妈会说‘少玩手机’;我说我想换工作,他们会说‘好好干别乱折腾’;我说我不想吃葡萄,他们会塞一颗进我嘴里。”

这正是年轻人无力感的来源:他们要的是理解与共情,而父母给的却是生活经验的“硬输入”。

02

被理解比“汤”更补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验证”。意思是人们在表达情绪时,更需要对方承认和理解这种感受,而不是急于给解决方案。

年轻人需要的,可能不是“丝瓜汤”的降火功效,而是“我理解你今天很烦”的一句安慰。社交媒体上的“丝瓜汤梗”走红,正说明当代年轻人把难以言说的挫败感,转化成轻松的网络幽默来化解。

2024年抖音发布的《情绪消费趋势报告》指出,超过80%的年轻人会通过刷段子、玩梗来缓解情绪压力。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里,“丝瓜汤”成了一个安全的出口,让他们得以笑着说出心底的不满。

03

爱在,但需要翻译

玩笑之余,不容忽视的是,“丝瓜汤”里确实藏着真挚的爱。

对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父母来说,“吃好喝好”是他们最朴素、最可靠的关心方式。他们或许不懂“emo”“社恐”,但会在孩子回家时问一句“要不要喝口热汤”。

这种养生式的爱,在年轻人眼里常常显得笨拙甚至冒犯,但换个角度想,这是一种代际的“沟通翻译”问题。父母的“喝汤”对应的是“我希望你健康”;而孩子的“拒绝”其实是“请理解我当下的情绪”。

所以,比起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找到彼此都能理解的沟通方式:父母可以学会在“唠叨”之外,多听一听孩子真正的困惑;年轻人也可以在玩梗解压之后,读懂父母的心意。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我妈的丝瓜汤我还是喝了,但我也告诉她,我更希望她能听我说说心事。”

也许,下一次父母端来丝瓜汤时,年轻人可以笑着说:“谢谢你,我喝一碗。但我还想和你聊聊我今天的不开心。”而父母也可以明白,孩子喝下的不只是汤,还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

一碗丝瓜汤,既是代际沟通的“梗”,也是亲子之间最质朴的爱。喝与不喝,都不妨碍那份深沉的关心;但如何让关心更走心,才是“丝瓜汤”留给我们的真正命题。

~彩蛋~

3种丝瓜汤做法

家常清炒丝瓜汤

食材:丝瓜2根、鸡蛋2个、姜片少许。

做法:丝瓜切片,鸡蛋打散炒香;锅中加水煮开,放丝瓜、姜片,最后倒入炒好的蛋液,调味出锅。清淡鲜美,适合夏天解暑。

虾仁丝瓜汤

食材:丝瓜1根、鲜虾仁100克、葱姜蒜。

做法:虾仁去壳去泥肠,加料酒腌制;丝瓜切块;锅中爆香葱姜蒜,下虾仁翻炒,再加丝瓜和热水,煮至丝瓜变软,加盐即可。汤汁鲜甜,营养丰富。

排骨丝瓜汤

食材:猪小排300克、丝瓜1根、枸杞少许。

做法:排骨焯水后加姜片炖40分钟;再放丝瓜块,炖10分钟;最后放枸杞点缀。滋补清爽,适合全家共享。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责任编辑:张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