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大战”罗永浩72小时

蓝鲸财经    2025-09-13 19:33:21

蓝鲸新闻9月13日讯,从罗永浩发布吐槽西贝的微博到现在仅仅过去三天,双方已来来回回打了几轮。纷争背后,人们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存在认知鸿沟。

当餐饮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几乎所有餐厅都在使用各类“预制”时,推动相关规定出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成为了行业必将迈出的关键一步。

风波72小时:罗永浩直播超10万人在线,贾国龙称陷入自证陷阱

9月10日,罗永浩用一条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的微博引爆了“大战”。随后几天,罗永浩作为消费者的发声赢得了压倒性的支持。用老罗本人的话说,是这么多年来头一次。

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了正面硬刚,尽管外界普遍认为这种行为堪称“灾难公关”。他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同时称要起诉罗永浩。罗永浩随即回应称悬赏10万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实证据”。

12日,西贝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向公众开放后厨参观。同日,西贝官方账号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其中梳理了罗永浩一行人用餐的细节,并公布了所涉13道菜品的制作过程。信中公布的制作过程包含解冻、切配、兑料水、出餐等步骤。多个菜品的禁忌项中提到“羊肉串禁止预烤”、“现烤现用”、“每锅最多炒制一份”等表述。

努力为自己正名以后,西贝陷入“自证陷阱”。

过去一天,多家媒体前往西贝门店参观直播,“厨师长表示门店没有使用预制菜” “烤鱼保质期18个月”“西贝承认部分菜品是隔夜菜”等内容接连引发关注。12号晚上,罗永浩在直播间挨个展示西贝后厨材料的配料表、保质期,直播开始不久便有超10万人围观。

罗永浩反复强调,他的诉求不是打西贝或者贾老板,他也不反对预制菜。其目的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受近日风波影响,西贝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贾国龙透露,10号、11号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12号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区别于主流舆论观点,一众餐饮行业大佬近日集体声援西贝。据垂媒餐企老板内参报道,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朱光玉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扬等数十个餐饮品牌、上百位从业者连夜发声支持西贝。

西贝预制菜占比超80%?预制工艺和预制菜有何区别

这桩席卷全网的风波,表面上看是“西贝有没有预制菜”的问题。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贾国龙回应了网传“小牛焖饭牛肉包”照片的质疑,他解释称那是一个年初已关闭的快餐品牌,包括西贝放心早餐等预制菜品牌也只在线上或商超售卖,西贝门店没有。西贝天猫期舰店显示,西贝放心早餐系列产品已售出超30万件,365天复购率超80%。

贾国龙认为,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是没有预制菜。“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

伴随风波发酵,预制菜、预制工艺相关争议再度被推至台前。

罗永浩曾经转发过一张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截图。其中提及,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但这里其实有一个信息差,这份报告成文于2023年。2024年3月,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直到这份文件,预制菜才有了明确的定义。

对比之前的概念,预制菜的囊括范畴显著缩窄。《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照此理解,净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均不算做预制菜;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也不在预制菜范畴内。

“贵”才是原罪?消费者需要知道自己为何付费

尽管厘清预制菜的定义很重要,但这可能还不是这轮风波里的唯一争议。近年以来,西贝不止一次因为“贵”“涨价”等被关注热议。贾国龙对此明确回应道:“我觉得近年来最大的冤案是西贝贵,我们的账不怕查,利润大约为5%。”

消费者觉得贵、企业觉得冤,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信息不对称。商品卖多少钱都是正常市场行为,但消费者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付费。

前述《通知》同样提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好消息是,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搜狐财经援引专家消息称,对于预制菜标识的规定2025年会出台,大概2027年会实行。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每分钱是否花得明明白白。这场风波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能否将这波意外关注转化为品牌认同也是西贝接下来的重要功课。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