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AI教师上岗,不等于文科教育下岗
捞舆 | 2025-09-11 18:08:02 原创
□曲祎茹
9月10日,有道AI答疑笔在众多媒体的见证下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首个“持证上岗”的AI老师,这让本就面临严重就业压力的文科生们更加焦虑了。很多网友痛呼:文科硕士的“最后一条路”也快没了。
《周易》有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化本是社会运行的根本。但随着文科“就业难”困境的加深,大家对文科教育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这背后是短期功利主义思维作祟。
近年来,从复旦大学进一步缩减文科招生比例,到哈佛本科生院宣布裁撤多门文科专业课程,高校的种种举措似乎也在暗示着文科正在被淘汰。但究其根本,文科的调整其实是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果。由于全球经济下行,教育部门压缩,许多文科专业并不能直接转换为生产力;加之随着AI崛起,高校增设大量相关理科专业,必然挤占部分文科专业的空间,导致文科专业的大面积整合。
但根据就业人数多寡、专业数量多少,并不能评判一个学科的重要与否,以此否定整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价值,实属偏颇。文科教育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和道德判断是自然科学无法给予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大潮;工业革命后,是社会科学点燃了反思技术异化的火炬。“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文科教育的目标远不止于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更在于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与熏陶,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乃至文明传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如何创新技术、利用技术,又在此间保持人的主体性和价值理性,更是人文教育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文理共生,共同塑造着人类的知识体系。
当然,文科消亡的声量巨大也反映着当下文科教育出现了问题。“就业难”很大程度源于人才供给过剩、错位,“不实用”则因为社会对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文科人才在市场上逐渐“乏力”。但这绝不是文科式微或走向消亡的标志,而是其顺应时代需求转型发展的前奏。
早在一个世纪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沟通文理”,走“融合发展”之路,培养综合素养人才。传统人文学科需要不断进化与扩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文科建设就是这一理念的深化,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引入跨学科视角和新兴技术工具,改革教学方法,传统人文学科可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死亡诗社》中提及,“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是维持生活的必需。但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文科或许不直接生产芯片,但它定义了人类为何而活。
责任编辑:任宇波 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