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财经丨苹果能靠这波“自以为是”的创新扭转颓势吗?
海量财经 | 2025-09-10 15:55:32 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当苹果发布会的 “前方超燃” 标语还在屏幕闪烁,资本市场却用冷静投票。
美东时间9月9日苹果新品发布会后,苹果股价次日小幅下跌至 234.35 美元/股,收跌1.48%,市值一夜蒸发5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32亿元)。
股价的下跌给这场号称“惊掉下巴”的新品秀浇了盆冷水。
iPhone 17 Pro(来源:官网)
“史上最贵的iPhone”冲上热搜
网友评价:丑到爆
此次发布会最受外界关注的,无疑是iPhone 17系列的亮相。与业界预测一致,苹果完成了对A系列芯片进行的常规升级,并进一步优化相机算法。同时,产品线也迎来关键调整: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之外,首次新增iPhone Air,Plus版本则被取消。
性能配置方面,iPhone 17系列标配版采用了A19芯片,且以往Pro机型拥有的显示屏刷新率调整功能ProMotion也用在了标配版上。该功能代表的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可让显示屏的刷新率最高到120 Hz,也可以自动降低刷新率,使整个界面更加流畅。
这意味,本次iPhone 17系列手机首次实现了120Hz高刷全系覆盖,标准版60Hz的屏幕正式成为历史。
另外,iPhone 17系列存储容量为256GB起,128GB配置全部取消。
定价方面,iPhone 17 Pro Max,由于增加了2TB版本,售价高达17999元,属于苹果“史上最贵的iPhone”。
9月10日8点33分的微博热搜榜
这场价格争议很快蔓延至社交平台。9月10日清晨,“iPhone17系列价格”“iPhone17Pro丑”等词条,冲上热搜。网友调侃iPhone17pro外观酷似充电宝,“丑到爆”“真的丑”等评价观点在评论区刷屏。
同时,更令国内用户不满的是,关于去年的主角 Apple Intelligence,在这次发布会介绍的时候只是提了视觉搜索(AI 拍照提问)、视频通话实时翻译等。至于大陆何时上线,发布会并未明确。这也与此前机构预测的结果相吻合。
iPhone Air(来源:官网)
“史上超薄”成看点
“薄”对苹果而言或许能逆天改命
在社交平台上,“苹果的牙膏挤爆了”的话题同样引发网友的讨论。究其背后原因,或许果粉对本届发布会将要发布的另一款iPhone密不可分。
发布会一开始,库克就复述了开场视频中的那句乔布斯名言,“设计不只关乎外观和感觉,更在于如何运行”,强调设计是一切的原点。而这次新品中最能对应这句话的,恐怕就是一度被传名为“iPhone 17 Air”的“iPhone Air”。
所谓“Air”,机身薄至5.6毫米,6.5英寸大小,略小于6.7英寸iPhone 16 Plus。由于超薄,对于机身的强度要求很高,iPhone Air使用了抛光的钛合金边框,颇有质感。
性能上这款新机也经得起推敲,搭载A19 Pro芯片,由此来看,iPhone Air的定位已高于过去的基础版Plus,直接对标Pro版本,同等容量的价格也仅比iPhone 17 Pro低1000元,如256GB版本为7999元起;同时搭载苹果自研的N1芯片,有助于降低手机功耗,最薄的iPhone Air也被称为“历来能效最高的iPhone”。
但苹果为何要执着于将手机做“薄”?从当前苹果的研发创新角度来看,这对未来的折叠屏iPhone有着深远意义。发布会前夕,据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计划于2026年推出其首款可折叠iPhone,并计划于2028年跟进发布可折叠iPad。两款可折叠设备均采用超薄玻璃盖板解决方案,由康宁公司独家供应玻璃材料。
从当前市场来看,三星、华为、小米等早已推出折叠产品,而苹果属于后来者。过去,苹果从产品设计、性能、系统等方面曾短暂引领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但伴随其创始人乔布斯的离世,苹果这个“引领者”正逐渐褪色,如今的苹果如不能以“产品革命”重获消费者青睐,或将有一天重蹈老牌厂商摩托罗拉、诺基亚的老路。然而,超薄的折叠屏iPhone或许是苹果压中的一个赌注。
手机eSIM时代来临?
三大运营商回应:暂未接到相关通知
苹果此次发布的iPhone Air除了“最薄”外,支持双eSIM引发了不少果粉的关注。
苹果官方称在中国“仅部分运营商支持eSIM”,且在其新闻稿中特别提及“eSIM得到全球超过500家运营商的支持,包括中国联通(600050.SH)”。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运营商为eSIM产业链最为关键的一环,国内运营商中,中国联通布局eSIM的进展较为领先。同时,多家A股厂商已入局eSIM,且该业务已为相关公司带来利润。
不过,中国联通客服表示,目前还未下发关于支持手机eSIM业务的相关通知,只有手表的eSIM业务。客服建议用户向苹果方面咨询具体合作开始的时间。一名联通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无法办理iPhone的eSIM业务,也尚未接到具体培训的通知,建议用户耐心等待后续消息。
中国移动的客服则建议用户咨询苹果客服,中国移动的客服不了解iPhone Air的制式,无法进行解答。
中国电信回应表示,中国电信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近期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向用户开放包括iPhone17在内的eSIM手机业务办理服务。
海报新闻记者发现,早在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曾相继暂停手机eSIM新用户办理。今年6月的2025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eSIM峰会期间,运营商人士更传出信号,2025年中国eSIM将进入快车道,未来两三年eSIM或将迎爆发期。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普遍将“安全性不足”视为当年eSIM被叫停的主因。但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随着物联网终端的规模化商用,eSIM方案基本成熟,成本和技术并非太大的挑战。同时,国内的eSIM的产业链主要由直接应用于消费电子等产品上的eSIM芯片、主要应用于物联网上的eSIM模组、与运营商深度合作的eSIM平台化服务公司以及三大运营商组成。
A股不少厂商已入局eSIM,且该项业务已为公司带来利润。芯片商方面,目前紫光国微(002049.SZ)系国内eSIM方面的头部厂商。据紫光国微2025半年报,上半年公司eSIM产品导入多家头部手机厂商,实现批量发货。芯片封测方面,新恒汇(301678.SZ)近年来拓展了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东信和平(002017.SZ)则是管理平台商的代表。恒宝股份(002104.SZ)亦是eSIM解决方案平台商之一。
从“一机难求”到“背刺消费者”
苹果新机能否重获消费者青睐?
从苹果发布会到苹果股价的反响,当前的苹果非彼时的苹果。曾经的苹果凭借iPhone 6系列创下年度2.31亿部的销量神话,2015年巅峰时期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每代新品都能引发彻夜排队的盛况,用户换机周期平均不到2年。
如今的销量曲线却呈现另一番景象,过去两年,由于面临着华为、小米等有力的本土竞争对手,苹果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表现都不如人意,直到今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的收入同比增长了4.4%,才实现了两年来的首次增长。其中,首发三周就降价 500 元的促销策略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对比2015年无需降价即可售罄的盛况,现在的苹果不得不通过缩短交货周期、缩小Pro版与标准版等差异机型和配置的手段刺激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销量背后的市场心态已悄然改变。过去消费者为苹果的“划时代创新”买单,如今却对高品牌溢价的低配置内存版本和滞后的AI功能怨声载道。
当华为凭借折叠屏和自研芯片重返高端市场,小米用跨生态体验吸引用户时,苹果的溢价策略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本市场也敏锐捕捉到这种变化,2024年4月苹果股价单月下跌14%,创下2013年以来最差月度表现,即便市值后来因AI预期反弹,中国市场的销量压力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次苹果携一众新机型和产品试图重新“撬开”中国消费者的钱袋子,能否可行?仍值得关注。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报道)
责任编辑: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