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民情 道民意|骑手们的“难”与“盼”

大众新闻 田汝晔  宋说   徐健   2025-09-04 10:07:00原创

作为新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各平台注册的网约配送员超过1200万人,外卖骑手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近日,记者分赴济南、烟台、泰安三地,通过蹲点随访多名骑手、站点负责人及党建工作者,记录下骑手们的困境、转机与期待。

01

骑手的“心头难” 

骑手分布散、流动快,日均配送时长超过8小时。他们在撑起千家万户即时需求的同时,普遍面临一些现实难题。

难题一:用车和配送不省心,为效率焦虑。

多数骑手租配送车,每月租金300元—500元,还需交1000元左右押金,这相当于不少人几天的收入;更麻烦的是修车,烟台芝罘区骑手老李就吃过亏:“以前维修点在市区,现在迁到城郊了,上次车爆胎,修车来回折腾大半天,少赚了近200块。”

老小区楼栋标识不清,有人曾因找楼耗时过久、顾客联系不上,导致“一单超时,多单连环超时”。

泰安市泰山区成立全省首家外卖行业党委

难题二:吃饭休息不方便,选择较为有限。

骑手工作被午高峰、晚高峰等分割,仅下午2点到4点半能休息,此时多数餐馆已闭餐,“想自己做饭省点儿钱,可租的房子没厨房,在外面一顿饭15块左右,一个月餐费就占了收入的近五分之一。”济南骑手小刘算过一笔账。

缺乏固定舒适休息场所,多数骑手只能在取餐点周边凑合:或趴在车上小憩,或靠在墙角歇脚。有济南骑手称,夏天找凉快地儿、冬天找暖手地儿难,曾暴雨天在写字楼车棚避雨被劝离,手机没电需买水才好意思在便利店借充电口。

难题三:保障维权有困难,出事不知找谁。

繁华商圈、写字楼周边,电动车停放政策不一,有的没规划停放区域,有的限时停放,超时可能被拖走。有泰安骑手曾算过,若每次都停指定区域,从停车点到送餐楼要多走五六分钟,每天至少少接5单。

维权方面的问题也不少,部分骑手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或平台区域合作公司签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渠道,常投诉无门;理赔需警方证明等多种材料,流程繁琐,不少骑手放弃。

难题四:身份认同不强,难在城市扎根。

平台虽有“骑手—骑士长—站长—城市经理”的晋升路径,但规则不明,泰安骑手小李干了两年,想转管理岗拿稳定收入,“问站长怎么升管理岗,站长说看表现,可啥叫‘好表现’,也没个准数。”

骑手行业人员流动性较高。比如,烟台市3年以上的老骑手仅二三十人,多为兼职大学生或短期过渡者,“干一两个月就走”很常见。高流动性让骑手难以融入社区组织,缺乏归属感,“扎根城市”还有不小距离。

02

多地尝试搭把手、找路子 

近年来,多地探索以“骑手之家”为载体,尝试破解骑手的急难愁盼。记者选取了三个不同运营模式、不同地域的“骑手之家”,看它们究竟为骑手带来了什么?

济南高新区网约配送行业职工之家:2024年4月,由区市场监管部、区总工会和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联合打造,服务全区8个配送站点、660余名骑手。

泰安市泰山区网约配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2022年4月,泰山区成立全省首家外卖行业党委,同年建成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6个暖“新”驿站,服务全区1500余名骑手。

烟台市芝罘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2022年,在芝罘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芝罘区向阳街道牵头建设,两个24小时驿站、一个综合服务站,服务周边4个站点,覆盖全区500余名骑手。

骑手在烟台市芝罘区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站饮水休息

找个地方能歇歇脚

2024年4月,济南高新区整合原有资源,升级建成“网约配送行业职工之家”,邀请中医专家为骑手讲解如何保护腰腿,还举办“政府开放日”,让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与骑手面对面交流。职工之家的饮水机、充电插口、微波炉等设施也愈发齐全,还放置了健身器材,供大家闲暇时放松。

在泰山区,骑手们都把服务中心二楼称为“红色加油站”,这里提供党建业务咨询、健康证预约、就业指导、社保缴纳、诉求受理等20项综合服务,原来需要来回跑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在中心能一站式解决。

芝罘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则利用区政府免费用房,引进第三方服务,能租车、换车、借备用车,还能上门救援,换个刹车片才十几元,比外面便宜一半多。

社区和商圈咋“友好”?

在济南高新区,翡翠雅郡北区社区最近成了“骑手友好社区”,不仅挂上了牌子,还和骑手们签了协议——社区提供便利,骑手们也帮忙送送东西、报告社区安全隐患。

想学点知识技能的骑手也有了新去处,金谷产业社区开了青年夜校,有骑手学了手机摄影,还有的练起书法。

作为山东首个骑手友好社区,凤凰国际社区与美团合作重新规范门牌标识,还画了一张“骑手专用线路图”——哪条路好走,哪栋楼在哪个位置,标得清清楚楚。

济南高新区金谷产业社区食堂对骑手开放9.9元优惠套餐

近期,泰山区在市中心医院试点推行了“二次配送”:骑手只需把餐集中送到一楼固定的取餐柜,再由长期在医院服务的志愿者接力配送到各个病房和科室。

商圈也在变。芝罘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商圈,设置了骑手友好商圈的“暖新广场”。社区协调物业划了6处专属停车区,再也不用担心车被拖走;社区联合爱心企业设置专属休息区和充电区,周边商户还提供免费饮水、如厕服务。

03

骑手还有哪些盼与求 

尽管各地在为骑手解困上做了不少尝试,但在实际跑单路上,骑手们仍有不少“心病”未除。

众包骑手成“盲区”,服务总差一口气。

目前,尽管服务不断优化,一个庞大的群体仍被忽视。多数“骑手之家”和网约配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主要针对有固定站点的专送骑手,但众包骑手却像被罩在“盲区”里。

众包骑手老周就常犯愁:“专送骑手有的会去党群服务中心歇脚、充电,我们众包的连门在哪儿都不知道。”随着众包骑手越来越多,有的地方众包人数甚至超过专送,如何覆盖这些“隐形”骑手,成为下一步待解的难题。

平台规则卡得严,骑手像被“算法推着跑”。

“现在的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稍不注意就超时。”骑手小冯发现,平台和商家希望配送距离越远越好,但规定的时间却变少了。他上个月因为5单超时被罚了钱,相当于一天白干。

想跟平台反馈,客服会提示“请合理规划路线”,但没人听他们解释雨天路滑骑不快、老小区找楼要时间。

更让人窝火的是“两头难”。骑手小孙送过一单外卖,顾客留的地址是某写字楼25楼,并要求他不得放在外卖柜,亲自送上楼,但写字楼进出需要门禁,只有一部货梯对外开放,高峰期电梯等待时间长,送餐迟到了5分钟。他上传送餐记录申诉,平台表示“未提前与顾客确认清楚”,申诉失败。

职业前路“雾蒙蒙”,想停不敢停的无奈。

骑手这行,看似自由,实则退路模糊。骑手老马今年48岁,跑单五年,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重,面临着“年龄坎”,“想换个轻松点的活儿,可啥技能也没有。哪天跑不动了,真不知道咋办。”

还有些骑手,试着往“周边行业”转行,但并不顺利。骑手小周跑单四年,攒了点钱想加盟个奶茶店,小周盘算着,加盟费要15万元,还得租门面、雇人,算下来要30万。“我这点钱根本不够,银行贷款又要看工作证明,只能放弃。”他也试过做“众包代驾”,“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接单,可代驾电动车要自己买,还不如跑外卖。”

尽管多地已在积极行动,对骑手而言,制度性保障、平台规则优化、职业上升通道等问题,仍是他们最迫切的期待。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歇脚的地方,更是长期、稳定、有尊严的工作环境。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徐健 宋说)

责任编辑: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