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颗子弹到国之重器,一位抗战老兵的时空对话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刘磊 2025-09-03 21:22:33原创
9月3日上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淄博市张店区和平街道桃园社区95岁抗战老兵徐华谱的家中。“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啊!”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目光紧盯着屏幕,口中喃喃自语,那语气里满是感慨与欣慰。
在这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天刚蒙蒙亮,徐华谱老人便早早起床,认真地洗漱,随后庄重地穿上整洁的衣服,将那枚熠熠生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端端正正地佩戴在胸前。他拖着年迈却依旧坚毅的身躯,一步步走到电视机前,稳稳坐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等待着北京天安门广场直播盛况的开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军乐团激昂的演奏声从电视中传出,《保卫黄河》那熟悉而振奋人心的旋律瞬间在房间里回荡。原本倚在椅子上的徐华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力量,身体猛然间绷直,双手不自觉地有力攥成拳头,在空中微微比划着,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每当唱起或者听到这些抗日歌曲,就有一种怒发冲冠的感觉。”老人的声音微微沙哑,却充满力量,眼神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那时候,青年妇女组成的青妇队,常常腰缠红布扭着秧歌宣传抗日,我们这些小孩也经常唱《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些歌曲。”就这样,15岁的徐华谱在1945年6月,毅然参军入伍,投身到保家卫国的热血征程中。
镜头一转,长安街列阵的受阅部队英姿飒爽,正光荣地接受检阅。徐华谱老人缓缓扶着椅子的扶手,吃力却坚定地站了起来,他挺直腰杆,身姿虽不再挺拔,却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威严。老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眼中满是庄重与自豪,紧接着,他缓缓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军礼。此时,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瞬间,电视镜头前血气方刚的战士与屏幕外鲐背之年的老兵,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神圣庄严的交接仪式:如今的中国,由我们来守护。
“以前要有这些武器,还能挨欺负了?”当电视画面切换到先进的武器装备时,徐华谱老人伸出手指,微微颤抖着指向屏幕,话语中带着一丝当年战场上的激昂。
“我们现在不仅有海陆空,还有太空部队,更有激光武器、无人作战群,国家现在太强大了,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当装备方队亮相屏幕,展示出那些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和国之重器时,徐华谱老人的思绪被拉回到自己参加的第一场硬仗——解放北竹岛战斗。“当时攻打威海的一个小村子北竹岛,我只领到了6颗子弹,每次都得好好瞄准了打,生怕浪费。”老人声音渐渐哽咽,眼眶微微泛红,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华谱并未停下脚步,而是随即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转战山东大地,鏖战淮海,最终饮马长江。1950年,朝鲜战火燃起,徐华谱所在部队作为首批入朝部队,奔赴战场。在朝鲜战场,他几次负伤,却从未退缩。1954年,徐华谱转业,先后在淄博供电局、贵州六盘水供电局、泰莱供电局工作,1982年调回淄博电业局,任党委副书记,1990年离休。
一场盛大的阅兵结束,徐华谱老人长舒一口气,他气沉丹田,用尽全力,铿锵有力地脱口而出:“祝愿祖国繁荣昌盛!”这一声祝福,饱含着一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对祖国最深切的热爱与最美好的期许。
(□大众新闻记者 刘磊 孙良栋)
责任编辑: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