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水长流,初心永传承

金融首发 |  2025-09-03 09:51:42 原创

胡羽 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山东红色金融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历史,更是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引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博物馆最‘重’的展品——北海银行使用过的圆盘印钞机。它印出的北海币,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票子’。”在山东红色金融博物馆,讲解员的话将观众的思绪拉回那段烽火岁月。战争年代,随着滚轮的每一次转动、油墨的每一次滚刷,承载着人民希望的北海币便一张张诞生,为根据地输送着抵御经济侵略的“弹药”。

这台看似笨重的机器,是山东红色金融从萌芽到壮大的见证。从1938年掖县北海银行营业发行北海币,到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每一段历史印记,都仿佛随着滚轮的转动在眼前重现。

烽火铸币

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货币战争。日伪政权通过金融手段疯狂掠夺物资、扰乱经济,企图扼杀根据地的生存命脉。

“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货币金融状况十分混乱,流通的土杂钞不下数百种,而日伪将大量伪造法币投入根据地,疯狂套取物资,导致物价飞涨,一麻袋钱换不到一袋子粮。”沂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徐庆芳介绍,“朝是钱,暮成纸”的情况屡见不鲜,给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军队供给、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

乱局之下,必须亮剑。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着手创建自己的金融机构,发行自己的纸币。1938年,寄托着“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寓意的北海银行在烟台掖县开业,并发行掖县版的北海银行币;1940年,鲁西银行在东平湖西戴庙一带成立,同年5月发行鲁西币。两家银行成为遍布山东的“红色金融堡垒”。

货币不仅是交换媒介,也是与敌进行经济斗争的利器。北海银行印发的北海币从最初壹元、伍角等小面额起步,逐步扩展至二元、五元乃至百元、二百元主币,形成日益完善的发行体系,流通范围随根据地扩大而不断拓展,发行量稳步增长。

然而发行货币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在于建立信用、实现流通,从根本上稳定金融、抑制通胀。

“人们不关心手里的北海币能换来多少外汇,人们关心的是手里的钱能换来多少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物资。”1943年,中共山东分局邀请经济学家薛暮桥来山东帮助开展货币斗争。不同于当时世界上标准的“金本位”货币制和国民党中央的“银本位”货币制,薛暮桥立足革命斗争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物资本位”理论。他指出,货币最根本的保证是物资,掌握物资就掌握了货币斗争主动权。

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北海币以坚实物资储备为后盾,严格执行“发行一元货币,就有一元物资保证”的原则。正因为币值稳定、信用牢固,北海币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票子”。

1944年4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宣布日伪币和法币被彻底驱逐,北海币成为市场唯一本位币。物价稳定成为最直接的成果体现。1945年5月,薛暮桥在全省工商工作会议上总结道:“伪钞(联币、储币)对本币的比值,从前年七月八月的七元八元跌到现在的一角上下,法币(对本币的比值)亦从一元跌到五分上下。去年伪钞物价上涨了七八倍,而我本币物价在滨海跌落了百分之十,在开始停法排伪的鲁中、鲁南、渤海则跌落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因为货币斗争的胜利,我们已经完全消灭了由于物价飞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

进城赶考

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金融征程

北海银行在没有硝烟的金融斗争中,充分发挥活跃市场、服务战时经济的作用,不仅为山东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的考验接踵而至。面对连年灾荒,北海银行秉持“不饿死一个人、不荒掉一亩地”的信念,积极调整政策,明确贷款性质和目的,保证生产的资金、物资充裕,解群众燃眉之急。

根据《山东北海银行农民生产贷款暂行章程》,北海银行为农民提供低利贷款,如1948年秋贷的农贷利息仅为月息一分五厘。为巩固土地改革成果,北海银行创新推出种子贷款、耕牛贷款等实物贷款,实行贷粮还粮、贷物还物,使翻身的农民获得土地后尽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1948年秋季,北海银行发放实物粮食贷款2024.5万公斤、现款29.4亿元,贷款总量的不断增长和贷款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克服经济困难、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了解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随着山东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国家金融工作的发展,北海银行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开始向城市进行转移。最初先进驻部分中小城市开展城市业务,继而到中心城市。后在解放战争中,北海银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系列金融斗争,随形势变化而动态调整工作重点,不断巩固北海币地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发挥了革命银行的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北海银行的重要任务是接收城市官僚资本银行,保持物价稳定。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跟随华东野战军南下华东、逐鹿中原,不仅为夺取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金融保证,而且与其他各解放区的主要银行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全国货币的统一工作,为中国共产党顺利接管新解放的大中城市、占领城市金融阵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新解放的城市越来越多,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解决华北各解放区货币尚未完全统一的问题,1948年11月25日,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会商决定,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历史使命圆满完成的北海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

薪火相传

红色血脉奔流不息

山东红色金融的历史,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那段烽火岁月中培育的为民初心和务实创新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北海银行从群众需求出发,创新提出“物资本位”理论,确保货币能够兑换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使北海币赢得了“咱们的票子”这一亲切称呼。在艰苦环境中,北海银行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建立了鱼水之情。时任北海银行总行发行科副科长任志明回忆道:“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厂房就是老百姓腾出的几间草屋。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没发生过被出卖给敌人的事情,东西也从来没丢失过。”这种紧紧依靠群众的作风,成为红色金融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历史虽已远去,但其“人民金融”的血脉从未断绝。如今,山东持续推动普惠金融走深走实,深入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依托金融顾问机制促进银企精准对接,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共有普惠小微贷款主体300.2万户,比年初增加10.9万户,金融资源向最需要扶持的群体倾斜。同时,深入贯彻落实金融促消费政策,用好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加大高质量供给,推动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在养老金融领域,山东也取得显著成效,6月末,山东省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48.7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8.1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59个BP(基点)。

艰苦奋斗是山东红色金融的另一精神底色。北海银行工作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出纳员们时常“身兼数职,身披黄金带,腰扎北海票”,誓言“人在钱在”,不惜牺牲生命保护金融资产。为了应对扫荡,印钞厂常常隐蔽在农民家的地窖或田野地洞中,一旦情况紧急便将机器就地掩埋。正如当时的工作报告记载:“支行机关隐蔽工作,白天在山头办公,夜间在地洞睡觉。穴居群处,大有原始人之风,枪炮声虽起于邻村,却不妨算盘声盈耳。”这种革命乐观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成为红色金融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这种精神在当代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在科创、绿色等关键领域,山东金融改革不断突破。自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2021年获批建设以来,一大批科创企业在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下得以茁壮成长。另外,山东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1264亿元,有力引导金融资源加速流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推动临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创新实践,将美德积分转化为信用价值,累计发放美德积分贷款数百亿元,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从北海银行“物资本位”的创新实践,到如今科创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改革探索;从革命年代金融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到当下金融干部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红色金融的血脉一直在齐鲁大地上奔流不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了山东金融系统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更展现了金融工作与时俱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担当。随着山东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红色金融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胡羽 设计 王苗)

责任编辑:李文